陈静瑜代表的“双重身份”:白天开会 晚上手术
2019-03-07
498

每年两会,一位医生代表都极其忙碌:白天会场,晚上病房。他的故事总能登上热搜。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的肺移植专家、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科主任陈静瑜。今年,他再次上演“生死时速”,步履不停。

3月5日18点左右,国二招宾馆里,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团的全团审议终于结束。陈静瑜起身,一边走一边用微信和同事交流:“我这边结束了,一会儿先去病房查房,手术那边准备得怎么样了?”

18点半,陈静瑜走出代表驻地,坐上车前往中日友好医院。那里,一个6岁正在术后恢复期的“国内最小肺移植患者”和一位60岁即将做双肺移植手术的老年肺纤维化患者都在等着他。

19点左右,陈静瑜到了医院。脱了外套换上白大褂就直奔病房,先去看了6岁小患者。小患者看起来恢复得不错,胸引管都已经拔了。在病房里其他人的建议下,两个人高兴地合了影。随后陈静瑜和小患者家属及治疗团队一起讨论了接下来的治疗计划。

此时,60岁的等待双肺移植患者已经推进手术室,做术前准备。而肺源从南宁刚刚抵达北京,离手术室越来越近。

20点,从病房出来,陈静瑜快步走向手术室,把白大褂换成了绿色手术服。肺源已经到了,手术开始。

去年年底,患者儿子在微博上关注了陈静瑜,看到他经常分享关于肺移植的案例和故事,就带着患肺病多年的父亲来中日友好医院求医。找到陈静瑜做手术,一家人很踏实。手术期间,全家八九口人都在门口守着。患者儿子说,是3月4日下午5点才接到通知,说可能有合适的肺源。

23点26分,中日友好医院北区三楼手术室的门终于打开了。陈静瑜走了出来,手里提着一个透明袋,里面装着手术中从患者身上切除的已经硬化的双肺。“出来了,出来了。”八九位等候多时的患者家属一边说一边立刻起身,围在手术室的门口,眼神热切地看着医生。患者妻子连连道谢:“陈院长您辛苦了,白天忙开会,晚上还挤时间来给我们做手术,给了我爱人第二次生命,真的谢谢。”

“肺像个石头一样,很沉,跟正常的肺完全不一样。”陈静瑜耐心地向家属解释,“手术这一关已经过了,接下来就是看心脏稳不稳得住,另外术后渗血要少。今天我们是用ECMO(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维持下做的双肺移植,术后ECMO先不撤,到了ICU让他心脏先稳定下来,逐渐撤ECMO及呼吸机,我们一关一关来过,好吗?”

向家属讲完手术情况,陈静瑜把切下的双肺递给助手,然后用手背擦了擦汗。从2007年陈静瑜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到去年连任,今年已经是他第12年履职。这两年每年在北京开会期间,他都得做三四台手术。

白天履职,晚上手术,陈静瑜对这样的节奏没有陌生感。

时钟指向23点40分,陈静瑜换下手术服,穿上了黑色外套白色衬衣,衬衣上别着一个红色胸牌,上面写着“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出席证”。

坐车回驻地的路上,陈静瑜一直在看手机:先查看了微信里的留言,从微信的留言里先后打开文档、图片……有患者的病例资料,有医生关于肺移植的咨询,还有患者家属的感谢……备忘录里还写着最近的重点任务,有医院的,也有履职的。

1985年大学毕业后,陈静瑜在无锡市人民医院做了20多年的胸外科医生,2001年远赴当时肺移植水平最为先进的加拿大多伦多总医院,进修学习在脏器移植中难度最高的肺移植技术。2002年回国后他完成了第一例肺移植手术。时至今日,他和无锡市肺移植中心的团队所做的肺移植手术占到了全国总量的2/3,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国内肺移植领域的领跑者。

今年两会,陈静瑜的建议之一,是给卷烟包装加上警示图片。

凌晨零点40分,陈静瑜发了一条朋友圈:“白天人大代表履职,晚上中日医院查房,6岁孩子脱了所有的有创导管,顺利康复中。半夜刚刚为一位肺纤维化老人完成了一台双肺移植。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天。”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