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学术界造假事件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涉及顶级科学家、顶级学府以及顶级科学期刊的案例。4月11日,《自然》和《科学》两大学术期刊同时各撤下一篇有关DNA修复过程的论文,原因是同时参与两篇论文编写的作者阿卜杜勒拉赫曼·凯迪(Abderrahmane Kaidi)涉嫌编造实验、伪造数据,其学术不端行为甚至祸及DNA修复研究领域。
这两篇文章分别为“KAT5 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couples chromatin sensing to ATM signalling”(《自然》,2013,已被引用119次);“Human SIRT6 promotes DNA end resection through CtIP deacetylation”(《科学》,2010,已被引用240次)。
据悉,2018年8月,剑桥大学及两篇论文的最后一名作者史蒂夫·杰克逊(Steve Jackson,DNA修复和DNA损伤信号传导研究领域的先驱),首次告知《科学》杂志,这篇论文可能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随后,《科学》回应称:“在调查之后,剑桥大学已经确认,报告中的研究数据存在伪造。”《自然》则表示,作者要求撤下论文,原因是报告的图表和数据有作假嫌疑。
2018年9月,也就是被查后不久,当时在布里斯托大学任教的凯迪提出辞职。英国媒体报道称,凯迪承认了自己编造实验并对数据作假,其伪造研究数据,让另一家机构的研究合作者相信,某些实验确实发生过。
凯迪是一名癌症生物学家,这两项研究发表时,凯迪还是史蒂夫·杰克逊剑桥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业界人士担心凯迪的论文可能误导了该领域许多学者,甚至这样的事情对于其他科学领域都是非常糟糕的。
目前,剑桥大学已经完成了针对2007年至2013年间凯迪学术行为不当的调查。调查称,凯迪对这些行为负全部和唯一责任。调查并没有发现与凯迪合作的其他作者有类似行为。
目前,还不知道凯迪是否会承担更大的责任。不过,就在最近,美国杜克大学就因为其科研人员的学术造假行为而付出了1.125亿美金的代价。学术造假行为所带来的科研与社会代价很多时候损失无法估量。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如学术女神STAP细胞造假事件、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造假风波、舍恩事件等等。学术很纯洁,不单纯的是搞学术的人。
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科研诚信是从事科研活动应该遵守的基本价值。然而,防止学术造假,不能只靠科学界和科学家的自律,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手段做后盾!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