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来了 看上海这家医院如何玩转垃圾分类
2019-07-02
224

​​最近,“垃圾分类”应该是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作为汇聚大量人群的医院,每天产生的垃圾量也是相当惊人的,而且医院里面除了生活垃圾外还有一类医疗垃圾,那么医院应该如何应对“垃圾分类”呢?我们不妨看一下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做法。

看仁济医院如何玩转垃圾分类

近日,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常务副院长李劲接受采访时表示,医院每天的人流量大,产生的垃圾量也是惊人的,特别是对于急诊区域患者及家属的垃圾投放监管尤为困难;而对于住院患者来说,食用外卖餐也给医院垃圾减量带来挑战。除了生活垃圾外,医院里还有一类医疗垃圾,具有污染性,一旦得不到合理处置,可能会带来公共卫生问题。

院方透露,从今年5月起,医院新增四分类垃圾桶800个,张贴宣传标识1500张。同时,设立病区垃圾分类管理员,制定了“四定一包”垃圾分类工作细则,对公共场所的垃圾桶进行包干监管,对病区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每日考核评选。另外,还组建8支垃圾分类督查小组,全天巡查全院垃圾分类情况,并且建立24小时巡查台账,动态管理垃圾分类工作。而且在每个垃圾袋上,都要标注所在病区、垃圾类型、垃圾重量等信息。来自病区的垃圾最后都会定时定点投放到院内垃圾站,由垃圾分类监督员进行二次分拣、拆包检查。

同时,医院也不提倡员工在院内食用外卖。医院后勤保障部门要求全院职工无特殊需求不得领用一次性办公用品、杯具等,会议期间不提供瓶装水,倡导使用玻璃杯,员工及营养食堂停止提供一次性饭盒、筷子、调羹等,一律使用固定餐盘。

此外,李劲透露,目前医院正在开发一套垃圾分类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可在手机APP上实施后台全程监管,使垃圾产出、投放、运送、分拣责任明确、全程追溯。通过APP可详细统计出每个病区每天产生的各种垃圾的重量,垃圾站监督员一经发现错误的分类,可以第一时间提醒病区卫生员注意,有效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据悉,中国约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它们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与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棘手问题。

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事实上,垃圾若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许多严重危害,最终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而垃圾的正确分类和回收,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也可通过再利用以节省新资源的开采。

据媒体报道,7月1日当天,上海市各级城管执法部门对1588个小区、406个企事业单位、1853个商家、21家酒店等进行了检查,共开出623张整改单。由此可见,即便是在发达城市上海,垃圾分类也面临难题,不过“垃圾分类”势在必行,因为它与我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