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的他从医50年,写下196本泛黄日志,记录了20万个病人的故事。凡是来找他看过病的人,即使多年后再来看病时,他都有印象,甚至能说出病人的具体症状和相关特征。他笑言学不会电脑,其实他就是“电脑医生”。他就是武汉市知名老中医、江夏中医医院名誉院长、享受政府专家津贴的退休老中医余永鑫。
手书数百万字病历 20万病人装在心中
一大早,位于武汉市江夏区中医院二楼的“余永鑫名医工作室”外,就排起了长长的队。工作室分里外两间,外间放置三把长条凳供等候患者休息,里间拼在一起的两张方桌便是余永鑫坐诊办公桌。
工作室内虽然人多,但并不嘈杂,都安安静静地在一旁看着余医生把脉问诊写药方。余医生耐心解答着每一位患者的问题,细致地分析病情。基本上问诊一个病人需要10分钟左右。
余永鑫的书柜里放着的196本泛黄的门诊日志,记录着他与20万个病人的故事。
“门诊日志我们中医院的每个医生都有,一般的医生一页能写16个人,多半只记录基本信息。但余医生不同,他写得很详细,一页纸只写三个人,用药、症状、辨证论治(病因,治疗方法)都会写上。”江夏区中医医院院长熊侃介绍,本子上的很多患者,都被余永鑫记在了心中。
助手冯源表示,仅去年,余永鑫就问诊了近一万人次。
为何如今已有先进的计算机录入系统,还要用传统的笔记呢?余永鑫说,通过做详细的问诊纪录,对药加减方,总结出最好的药方,同时也便于加深记忆。就像大数据一样,对复诊的病人,通过查找笔记,对比如今的症状,进行同病异治。“还有就是成长于特殊年代,学不会计算机。”他笑了笑说。
耐心细致 赢得患者尊重
每天慕名而来的病人很多,余永鑫每天都会把所有病人看完了才会去吃饭,因为担心有从外地或者离得比较远的地方赶来的病人,他不想让他们久等。对病人,他一切从患者的病情出发,给患者交代清楚他们的病情和病因以及治疗的中医原理,让病人自己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余永鑫还会进行各类叮嘱,让患者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注意自己的身体情况。有时候会遇到一些特殊的病人,会反反复复地问自己的情况,即使问的内容都是重复的,余永鑫依旧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给他们解答问题。
江夏区中医院的妇产科主任徐嵘说:“工作中,他没有任何负面情绪,对病人,他没有一丁点的不耐烦。我们遇到那种很纠结、很麻烦的病人可能心里都有点情绪,但是余院长是没有的。”
坚持36年回乡义诊 风雨无阻
在余永鑫的办公桌上,摆放着4册厚厚的备课本,内容涉及常见病防治以及老年杂病保健常识等。从1993年受邀到江夏老年大学授课以来,余永鑫结合临床经验,每次上课前都会进行备课,内容不重复。每年有新学员加入,余永鑫都会将备课教材复印免费赠予。
每周六,余永鑫都会背着药箱回到家乡湖泗街义诊。自1983年到江夏中医院坐诊以来,风雨无阻。余永鑫说,他要回报家乡的恩情。
1950年7月,余永鑫出生在江夏湖泗镇一个偏远乡村,自小失去双亲,后随年迈祖母一起生活。为了谋生,他13岁时随一名走乡郎中当学徒,后考入咸宁地区卫生学校中医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原武昌县人民医院工作。1983年武昌县中医院(现江夏区中医医院)成立并对外开诊,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余永鑫主动申请调往中医院工作,从一名普通医生到医院副院长,他伴随着江夏中医院的成长。
2009年,刚退休的余永鑫被医院返聘回来坚守一线。他笑言自己退休不退岗,连办公室都没有挪动过。“活着一天,就要多发挥一天余热。”余永鑫说。
“余永鑫秉承中医一脉,医术了得却从不藏私,在工作中坚持传、帮、带,为中医的传承发展做出很大贡献,这都值得后辈学习”。江夏区中医医院党委书记宗建赞许道。
余永鑫在中医方面造诣颇深,尤其在内科杂病等方面尤为精深。工作50年来,撰写医学论文40篇及《杏林论集医录》,先后被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武汉市第八届劳动模范”、“湖北省老年大学优秀教师”、“武汉市老年大学十佳教师”“江夏十大劳模”等多项殊荣,享受政府专家津贴。
在医院里,很多年轻的医生凡有不懂的医理,都会虚心向余永鑫请教。余永鑫十分乐于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倾囊相授,同时通过自身行为潜移默化地告诉年轻的中医们,不仅要有好的医术,还需有更好的品行医德。他常常告诫并经常教导年轻的医生,要把医生当作一种信仰而不是生意来做,要把每一位病人都当做自己的亲人,感同身受他们的痛苦,而且每一次出诊都要像第一次接诊病人一样,认真严谨。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