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出生20天、体重1.2公斤、患多种先天性心脏病的早产宝宝,在华中阜外医院专家的齐心协力下,重获“心”生。目前宝宝循环系统稳定,成功摆脱依赖已久的机械辅助通气。
早产宝宝患多种先天性疾病
小患者叫然然,是怀孕28周的早产儿。出生时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低,被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当时,患儿全身血容量仅有80毫升,同时患有巨大型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粗大的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疾病。
经过两周多的全面治疗,仍无法脱离机械辅助通气。专家们在完善超声检查后,发现孩子患有多种先天性心脏病。随后,患儿呼吸困难加重,并出现腹胀、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等症状。
手术风险大 专家犯难
意识到宝宝有生命危险,必须进行急诊手术。但这时候专家们犯了难,因为宝宝的组织比豆腐还要嫩,再细的针线穿刺过去都可能对脏器造成伤害。况且,在手术过程中,宝宝还要经受心脏停跳、体外循环及低温等多重考验。
为这样的“袖珍宝宝”做手术,难度极大、风险极高。
为拯救生命 专家迎难而上
面对有生命危险的宝宝,华中阜外医院儿童心脏中心、麻醉科、超声科、体外循环科等多学科专家经会诊后,决定迎难而上。即使拼尽全力,也要为孩子“修补”心脏。
实施手术的每一步都是困难重重,因为宝宝的血管比静脉输液针还细,连最基本的静脉穿刺都变成了“挑战”。但专家们丝毫没有退缩,他们齐心协力、精细配合,打响了这场拯救生命的克难攻坚战。
手术过程“步步惊心”
在华中阜外医院现代化的A4手术间,这台要求操作极其温柔的“暖心”手术开始了。
考虑到宝宝太小,体外循环管理风险大。因此,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小儿体外循环科主任、华中阜外医院首席顾问专家刘晋萍教授专程赶到郑州,全力为手术提供保障。
手术中体外循环机上使用的管道为“小新生儿专用”。循环管道又细又短,极大降低预充液量,这样就可以把对患者血容量的影响降到最低。
为宝宝实施麻醉的是麻醉科副主任邱林教授,他精准完成动静脉置管,精细控制药量,完成手术中麻醉的关键一步。主刀的是儿童心脏中心二病区主任彭帮田教授,由副主任医师艾峰和郑家永担任其助手。
无影灯下,彭帮田主任好比高空走钢丝,在放大镜的辅助视野下,娴熟地操作手术刀。小心翼翼地划开心包,一鼓作气,用细若发丝的缝线和柔如琴弦的合金针。仅用100分钟,就缝扎了动脉导管、修复了心内两个缺损。
术后,孩子心脏自动复跳,各项生命指征平稳,这表示手术十分成功,宝宝可以顺利撤掉体外循环机。
彭帮田主任表示,由于宝宝心脏只有“小鸡蛋”大小,为这样的宝宝做精细的心脏直视手术,无论是对手术团队,还是对麻醉、体外循环、儿童重症团队来说,都是技术和心理的终极考验。
专家们的妙手回春,终于让宝宝脱离生命危险。祝愿宝宝以后健康平安,也为医生精湛的技术点赞。
(环球医学编辑:余霞霞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