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O 2019最全盘点来了!看肿瘤领域最强大脑的真知灼见 了解未来新风向
2019-09-30
423

攻克癌症,进入“无癌”时代,是人类亘古未变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医疗领域的学者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2019年9月19日,第22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9年CSCO学术年会(CSCO 2019)召开,国内肿瘤领域的“最强大脑”齐聚厦门,就他们探索到抗肿瘤最新成果进行分享交流。

一、万众期待的免疫治疗

百年来,人类的抗击肿瘤之路几经曲折。就在悲观失望之际,免疫治疗横空出世,给在黑暗中跋涉的肿瘤专家打了一针强心剂,让其窥见了胜利的曙光。CSCO 2019大会上,针对耀眼夺目的免疫治疗,专家们带来了哪些智慧之光?

(一)肺癌篇

KEYNOTE系列临床研究是免疫治疗的经典研究。余温尚在的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ASCO 2019)和世界肺癌大会(WCLC 2019)上,KEYNOTE系列研究频传捷报,让肺癌一线免疫治疗之路清晰可见。在CSCO 2019期间,上海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长利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沈毅弘教授和上海市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则对其进行了深刻解读,并展望了这些成果对肺癌治疗格局的重塑。

1.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 适合所有晚期NSCLC患者

(1)PD-L1阴性晚期NSCLC患者一线治疗:帕博利珠单抗+化疗完胜化疗

WCLC 2019上公布的对KEYNOTE-021/189/407三项研究的汇总分析,特意对PD-L1表达阴性(TPS<1%)患者的数据进行了事后分析。

结果显示,与单独化疗相比,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改善OS(19.0 vs 11.0)、PFS(6.5 vs 5.4)和ORR(46.9% vs 28.6%)。

这提示,无论PD-L1表达如何,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应作为所有NSCLC患者标准的一线治疗。

(2)无论PD-L1表达情况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NSCLC患者 OS翻倍

ASCO 2019大会公布了KEYNOTE-189研究随访18.7个月后的更新数据。结果显示,单纯化疗组的中位OS为10.7个月,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则延长到了22个月。PFS数据也进一步证实,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超过50%。对TPS<1%和TPS≥50%人群分别进行分析,OS的HR分别为0.52和0.59,即两类患者死亡风险降低程度相似。

周彩存教授点评:该数据说明,免疫联合化疗适用于所有类型患者,即PD-L1表达阳性或PD-L1不表达患者,都可从免疫联合化疗中获得更好的疗效。基于该结果,临床医生可在明确患者未合并EGFR、ALK等驱动基因突变的情况下,直接应用免疫联合化疗,为患者带来OS的改善。

王长利教授点评:如果说过去临床医生们还纠结于PD-L1的表达情况,本次发布的数据则可令我们告别这种纠结。肺癌免疫治疗的前路逐渐明朗,KEYNOTE-021/189/407三项研究汇总数据,不仅使我们看到免疫联合化疗在临床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也为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进一步开辟了新方向。

2.帕博利珠单抗的5年生存获益 一线治疗显著大于二线治疗

ASCO 2019大会公布了KEYNOTE-001研究的5年随访数据。结果显示,一线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23.2%,高于二线治疗的15.5%。PD-L1高表达(TPS≥50%)患者一线治疗的生存获益尤为显著,5年生存率达到近30%。

苏春霞教授点评:该大型临床研究队列,分别探索了多个角度的科学问题,KEYNOTE-001可谓建立了I期临床研究的典范。KEYNOTE-001研究表明,一线应用帕博利珠单抗与二线应用帕博利珠单抗的患者,有着截然不同的获益,一线应用帕博利珠单抗的患者可获得5年生存率的较大提升。在同一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更加提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将免疫治疗提前至一线,这对于临床实践有非常巨大的指导意义。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得到更多数据,全面迎来肺癌治疗格局的变迁。

周彩存教授点评:其实,免疫治疗带来的不仅是疗效改善,更重要的是为患者带来了“cure”,即被治愈的感觉。既往,晚期NSCLC患者基本上不谈5年生存率这一数据。而现在,KEYNOTE-001告诉我们,一线应用可获得23.20%的5年生存率,二线应用可达到15.50%的5年生存率。这是晚期肺癌治疗非常大的一次进步,非常令人鼓舞。

沈毅弘教授点评: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NSCLC患者来说,免疫治疗逐渐成为了目前重要的治疗武器。既往的“化疗时代”,对晚期NSCLC患者来说,极难获得5年生存率数据。但如今随着KEYNOTE-001及后续更多数据的发布,一线治疗应用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晚期NSCLC,5年生存率可达到23.2%,这无疑为肺癌治疗画上了一个“惊叹号”。在KEYNOTE-001中同样可看到,虽然二线应用帕博利珠单抗也能够带来一定获益,但远低于一线。这再次说明,免疫治疗越早使用越好,早期使用可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二)食管癌篇

帕博利珠单抗单药二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 OS翻倍!

CSCO 2019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沈琳教授,首次对外公布了帕博利珠单抗单药二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食管癌的全球多中心的III期临床研究KEYNOTE-181亚洲人群亚组的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与标准化疗相比,帕博利珠单抗可显著延长患者的总生存。值得注意的是,与全球患者相比,帕博利珠单抗似乎更偏爱亚洲的食管癌人群。在亚洲人群中,标准化疗组一年生存率为23.9%,帕博利珠单抗组则为43.5%,PD-L1高表达人群更是高达54.2%,几乎翻番。

沈琳教授点评:亚洲食管癌的人群,无论是病理类型,还是发病部位,以及临床特征和对治疗的反应,都与西方人群显著不同。但是我们以前从来没有能够在一个合理设计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研究中,发现这么明显的东西方人差异。

在此次公布的亚洲人群数据中,有近一半是中国人群的数据。国内食管癌现有的标准治疗方案主要是化疗,但缓解率很低(6~8%左右),效果不尽如人意。KEYNOTE-181是全球第一个食管癌二线对比标准化疗方案的大型III期随机对照研究,亚洲人群的分析结果更优于全体人群,显示帕博利珠单抗二线治疗带来的生存期延长,已经显著优于当前的标准化疗方案。在近50年食管癌治疗史上,帕博利珠单抗是第一个具有如此惊艳疗效,而且耐受性更优的治疗方案,率先打破食管癌治疗的僵局,推动免疫治疗在消化肿瘤治疗领域的发展,并造福中国的食管癌患者。

此前,基于KEYNOTE-181研究的结果,美国FDA已于2019年7月31日批准帕博利珠单抗二线治疗PD-L1表达阳性(CPS≥10)食管鳞癌。而在中国,帕博利珠单抗二线治疗食管癌的上市申请,已于2019年7月递交国家药品管理局,并已确认获得优先审评资格,据悉有望在明年初获批。

二、国内靶向治疗研究绽放光彩

近几年,国内肿瘤新药的研发紧跟国际步伐,很多癌症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靶向治疗,再次印证了中国科研力量的崛起。

(1)HER2抗体偶联物(ADC)-RC48治疗晚期乳腺癌 总体ORR达34.4%

HER2突变是乳腺癌、胃癌、尿路上皮癌等肿瘤患者的一种常见突变,理所当然也成为药物发力的靶点。RC48就是一种新型HER2抗体偶联物(ADC)型药物,即在HER2单克隆抗体分子上,连接了多个小分子化疗药物,从而提高疗效。本次CSCO大会上报道了乳腺癌的最新数据。

RC48-ADC治疗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IB期临床研究显示,对于标准治疗失败的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RC48治疗后,总体ORR为34.4%,DCR为85.7%,中位PFS为5.8个月。

(2)安罗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晚期NSCLC 有效率72.7%

安罗替尼联合PD-1抑制剂一线治疗晚期NSCLC的1b期研究,共纳入了22例患者。结果显示,总体ORR达到72.7%,DCR为100%。中位PFS未达到,6个月PFS率为93.8%。在达到部分缓解的患者中,62.5%患者在治疗两周内即达到了这一疗效。

(3)奥卡替尼后线治疗NSCLC 疾病控制率达100%!

奥卡替尼属于二代ALK/ROS1靶向药。奥卡替尼Ⅰ期临床研究显示,在5例克唑替尼和2例化疗治疗失败的ALK或ROS1阳性NSCLC患者中,5例患者达到了部分缓解(PR),另2例患者病情稳定,DCR为100%;其中4例6周后再次确认PR。另外,4例合并颅内转移的患者,其颅内病症最佳疗效评估均为PR。

(4)伯瑞替尼有望为MET异常患者带来希望

伯瑞替尼治疗cMET异常晚期NSCLC患者的Ⅰ期研究,共纳入了33例患者,其中45.5%的患者既往接受了一线治疗,9.1%接受过≥2线治疗。24.2%的患者为MET过度表达,45.4%为MET扩增,36.4%为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

结果显示,在31例可评估的患者中,总体ORR为35.4%,DCR为93.6%。

对于MET14跳跃突变患者的疗效最佳,200mg bid剂量组的ORR可以达到71.4%,DCR为100%;14跳变伴MET扩增患者的ORR为100%。

每年,有成千上万的病人被癌症夺走生命,为破解这个世界性难题,无数医疗科研人员投入了毕生心血。致敬所有为攻克癌症这一世界难题抛洒青春热血的人!

因受国庆节放假影响,本公众号10月1日~10月3日期间将暂停推送消息,10月4日我们再次相约!祝大家国庆节快乐!

(环球医学编辑:贾朝娟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