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陇德院士:中国脑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的防控现状研究
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知识》
2017-08-28
284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全国每年由于血压升高而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高达200万,每年直接医疗费用达366亿元。

1. 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

(1) 高血压的总体患病率:我国分别在1958年、1979年、1991年及2002年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高血压患病率人群抽样调查,客观地反映了60年来高血压患病率的上升趋势(表1,图1)。

2004~2008年开展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纳入10个省份共50万例35~74岁社区人群,结果显示,高血压患病率为32.5%,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

2009~2010年开展的全国慢性肾脏病筛查研究和危险因素调查,纳入13个省市自治区,共50550名社区居民,结果显示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29.6%。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高血压患病率为25.2%。按我国人口的数量与结构,估算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突破3.3亿,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高血压,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5。

(2) 高血压患病率的城乡、地域、年龄及性别差异:《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城市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26.8%,农村为23.5%。与1979年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城市患病率增加1.5倍,农村患病率增加2.8倍,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图2)。来自中国115个农村和城市社区高血压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高血压患病率最高(44.3%),中部次之(39.3%),西部最低(37.0%)。18~44岁、45~59岁和6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0.6%、35.7%及58.9%,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为26.20%,女性为24.10%,男性高于女性。

2. 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

(1) 血压升高增加脑卒中风险: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与血压升高关系密切。1991年,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169871名40岁以上的人群中,共发现高血压前期(120~139/80~89mmHg)人群58569名(34.5%)。1999~2000年随访时发现,与正常血压人群相比,高血压前期人群脑卒中发病率增加72%,脑卒中死亡率增加67%。

1997~2007年开展的上海女性健康研究,纳入上海市7个城区,共计74942名40~70岁女性,随访5年,发现高血压前期人群占11.72%。高血压前期人群脑卒中死亡风险增加65%。

2006年开展的开滦研究,纳入开滦煤矿30~70岁的高血压前期人群共30027名,随访38~53个月,结果显示:高血压前期可增加55%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及40%的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

血压越高,脑卒中风险越高。亚太队列研究(APCSC)显示,血压水平与亚洲人群的卒中发生密切相关。收缩压每升高10mmHg,卒中发生风险增加5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指出,在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的相对发病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相对发病危险增加46%。

(2) 脑卒中合并高血压的比例高:2002年开展的南京卒中登记研究(NSRP)纳入752例急性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比例高达47.2%。

2004~2006年开展的中国缺血性卒中登记研究,纳入11座城市的23家医院,共195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结果显示:41.5%的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2006年开展的中国卒中后生活质量的决定因素(China QUEST)研究,纳入62家医院,共6354例急性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结果显示: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比例高达78%。

2007~2008年开展的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CNSR),纳入全国30多个省市,132家医院,共计21902例急性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结果显示: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比例达63.2%。

(3) 降压治疗可降低脑卒中发病、复发和死亡风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治疗高血压降低脑卒中及其他血管事件发病风险的临床试验。

1987年开展的上海老年高血压硝苯地平试验(STONE),纳入1632例年龄在60~79岁的高血压患者,平均随访30个月,结果显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可使包括脑卒中在内的整体临床事件风险降低60%。

1991~1994年开展的脑卒中后降压治疗研究(PATS),纳入46个协作单位共5665例有脑卒中或者TIA病史的患者,结果显示:以吲达帕胺治疗既往有脑卒中(70%为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每降低5/2mmHg,脑卒中发病率降低29%。

1998年开展的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试验(Syst-China),对60岁以上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予以尼群地平药物治疗2年,脑卒中发病风险下降38%。

非洛地平降低并发症(FEVER)研究,纳入9711例伴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结果显示:较之氢氯噻嗪单药治疗,氢氯噻嗪与非洛地平联合应用可使主要终点事件(卒中)发生率降低27%。

(4) 血压变异性大,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随着动态血压监测在临床中的广泛使用,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概念被引入临床。2012年,在上海开展的一项纳入122636名既往无卒中史人群的社区研究,进行了为期48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收缩压和舒张压每增加一个标准差,脑卒中风险分别增加4.2%和5.2%,且随着BPV的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一项纳入632例无房颤病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研究,平均随访76个月,结果显示:收缩压变异性增加,可增加79%的全因死亡率及1.36倍的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3. 高血压防治现状

(1) 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下:2004年开展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共纳入高血压患者16余万人其中30.5%经医生明确诊断。被医生诊断的患者中46.4%接受降压治疗。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仅29.6%血压控制较好。

2005年开展的中国115个农村和城市社区高血压调查,纳入了45108名年龄在35~70岁的受试者,结果发现:在18915名高血压患者中,知晓率为41.6%,治疗率为34.4%,控制率仅为8.2%。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6.5%、41.1%和13.8%(图3)。

(2) 高血压防治状况呈现年龄、性别及城乡差异: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12年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存在较大差异,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及以上人群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分别为18~44岁人群的2.4倍、2.9倍及2.6倍(图4)。女性高血压的知晓率、控制率和治疗率均高于男性(图5)。城市居民的高血压知晓率、控制率和治疗率均高于农村居民(图6)。

(3) 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进展:经历了4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由点及面逐步推广实施,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行并取得明显成效。

1) 首钢高血压干预队列:1969年,国家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正式启动,在首都钢铁公司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血管疾病人群防治基地。通过对首钢10450名在职职工进行血压普查,发现首钢职工人群高血压率高达10.08%。为有效控制高血压,首都钢铁公司开创性地建立起心脑血管病防治专业队伍,普及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成立规范化健康管理体系,最终实现对13万钢铁职业人群的心脑血管病综合防治与管理。“首钢模式”使职工高血压控制率大幅度提升,脑血管病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表2),已成为社区职业人群心脑血管病防治的成功典范,被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

2) 开滦高血压干预队列:近年来,开滦研究——“现代版的首钢模式”备受关注。自2006年起,开滦集团每两年对开滦在职及离退休职工(约15万人)进行健康体检并收集既往病史,建立起覆盖全体员工的健康服务体系。通过网络管理监测系统,对占在职职工28%的高血压患者,实现信息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同时,借助行政和功能社区资源,在综合干预与康复指导的基础上,免费提供药物,并进行规范随访管理,最终高血压管理率、知晓率、治疗率均高达100%,控制率达52%,平均收缩压下降12.29mmHg,平均舒张压下降9.42mmHg。开滦研究通过建立全体员工健康服务体系,由职工直接影响其家庭成员,显著降低管理人群血压水平,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最大限度扩大高血压管理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明波,李镒冲,刘世炜,等. 2010年中国人群高血压疾病负担.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6):680-683.

[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17.

[3] Lewington S,Lacey B,Clarke R,et al. The Burden of Hypertension and Associated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China. JAMA Intern Med,2016,176(4):524-532.

[4] Wang J,Zhang L,Wang F,et al. Prevalence,awareness,treatment,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Am J Hypertens,2014,27(11):1355-1361.

[5]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8-51.

[6] Li W,Gu H,Teo KK,et al. Hypertension prevalence,awareness,treatment,and control in 115 rural and urban communities involving 47000 people from China. J Hypertens,2016,34(1):39-46.

[7] Gu D,Chen J,Wu X,et al. Prehypertension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ese adults. J Hypertens,2009,27(4):721-729.

[8] Dorjgochoo T,Shu XO,Zhang X,et al. Relation of blood pressure components and categories and all-cause,stroke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rtality in urban Chinese women:a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study. J Hypertens. 2009,27(3):468-475.

[9] Wu S,Huang Z,Yang X,et al.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a prehypertensive Chinese population:four-year follow-up study. Int J Cardiol. 2013,167(5):2196-2199.

[10] Collaboration APCS.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J Hypertens,2003,21(4):707-716.

[11] 刘力生.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08.

[12] Liu X,Xu G,Wu W,et al. Subtypes and one-year survival of first-ever stroke in Chinese patients:The Nanjing Stroke Registry. Cerebrovasc Dis,2006,22(2-3):130-136.

[13] Ding D,Lu CZ,Fu JH,et al. Predictors of vascular events after ischemic stroke:the China ischemic stroke registry study. Neuroepidemiology,2009,34(2):110-116.

[14] Wei JW,Arima H,Huang Y,et al. Variation in the frequency of intracerebralhaemorrhage and ischaemic stroke in China:a national,multicentre,hospital register study. Cerebrovasc Dis,2010,29(4):321-327.

[15] Wang Y,Cui L,Ji X,et al. The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ovascular events:design,rationale,and baseline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Int J Stroke,2011,6(4):355-361.

[16] Hamet P,Gong L.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debate:contribution from the Shanghai Trial Of Nifedipine in the Elderly (STONE). J HypertensSuppl,1996(4),14:S9-S10.

[17] PATS Collaborating Group. Post-stroke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study. A preliminary result. Chin Med J (Engl),1995,108(9):710-717.

[18] Liu L,Wang JG,Gong L,et al. Comparison of active treatment and placebo in older Chinese patients with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J Hypertens,1998,16(12):1823-1829.

[19] Liu L,Zhang Y,Liu G,et al. The Felodipine Event Reduction (FEVER) Study:a randomized long-term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in Chinese hypertensive patients. J Hypertens,2005,23(12):2157-2172.

[20] Yu JM,Kong QY,Schoenhagen P,et al.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long-term visit-to-visit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on stroke in real-world practice:a dynamic cohort study in a large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Chinese hypertensive population. Int J Cardiol,2014,177(3):995-1000.

[21] Lee JH,Kim SM,Lee SY,et al.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of Visit-to-visit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n the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J Cardiac Fail,2015,8(21):S111.

[22] Song Y,Wu S,Liu X,et al. Association of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levels with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and all-cause mortality:a result from the Kailuan study. Blood Press Monit,2016,21(3):149-154.

男,汉族,1947年1月生于甘肃省兰州市,原籍河南开封。196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医学部;1982年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1980年作为交换学者,赴美国纽约市大学西奈山医学院进修两年。1982年归国后,一直从事卫生行政管理工作,历任甘肃省卫生厅副处长、副厅长和厅长,国家卫生部副部长,任国家卫生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王陇德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现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王陇德现还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会长、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控制技术和策略专家组成员、UNAIDS亚太地区艾滋病控制和发展领导论坛指导委员、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组"首席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首席专家等职。

作者介绍
王陇德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审定并提供,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资讯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知识》约稿
作者:王陇德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
编辑:环球医学资讯贾朝娟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