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想象中,价格松绑肯定是非公立医院的头等大事,或许跟天降甘露一般。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无论是民营医院的从业者还是就医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并不高。一个更深入的问题也就自然浮出水面:非公立医院不关心价格,关心什么?什么才是医改的“硬骨头”?
现状堪忧 难以撕掉旧标签
中国的民营医院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民营医院的初衷是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在竞争格局下,激活医疗行业服务的经营机制,促使医院提高服务质量。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民营医院的发展和初衷相去甚远。2013年,全国民营医院达到1.13万家,民营医疗机构数量已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43.24%,而诊疗人次数却仅占总诊疗人次数的2.7%,入院人数占比为2.5%。在每年超过1万亿元的医疗市场中,民营医院占比不足3%。从市场份额看,二者相距甚远,民营医疗机构还未到公立医院1/10。
据公开报道,2013年,全国民营医院达到1.13万家,民营医疗机构数量已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43.24%,而诊疗人次数却仅占总诊疗人次数的2.7%,入院人数占比为2.5%,在每年超过1万亿元的医疗市场中,民营医院占比不足3%.
然而,有分析认为,2014年民营医院增速加快,总数可能会达到13500所,在数量上首次超过公立医院。
“虽然中央下发的文件中对于民营医院的支持力度很大,但是到了地方政府、或者各级决策层来执行的时候,那些‘看上去很美’的优惠政策就像是浮在空中的‘海市蜃楼’,想等到细则落地,太难了。”一位业内人士略显悲观。
“规模小”、“生存难”、“乱收费”、“虚假广告”是一张张贴在大多数民营医院身上的“旧标签”。
优秀的医生资源、政府的扶持政策对民营医院来说都是稀缺的。政策壁垒一个个地摆在那里,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下一步该怎么办?有民营医院负责人表示,此次价格松绑意义不大,因为现在只能靠低于公立医院的价格吸引患者来就诊。门可罗雀的问诊患者,设备资金的投入,运营的成本开销,都是压在肩上的重担,这是低端民营医院的现状。
营利性民营医院的价格早已随行就市
2014年3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三大部委联合松绑非公立医院价格,目的是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有利于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但问题是,营利性民营医院的价格早已随行就市。
具体来说,政府鼓励民营医院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根据自身特点提供更多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医疗服务,其收费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按服务项目收费,可以按病种打包收费,也可以按服务人次等确定收费方式。
同时,各地要将符合医保定点相关规定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社会医疗保险的定点服务范围,实行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报销支付政策。
国家发改委指出,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有利于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后,政府可以腾出更多资源投入基本医疗服务,更好地保障社会公平。
实际上,在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对于“价格松绑”的通知,不论是医院负责人还是就医的患者,都对此事很不“敏感”。一来民营医院服务量占比小,二来目前盈利性医疗机构的服务价格已经是市场定价了。除了公共卫生项目服务费和一些医保定点项目,其余的已经都放开了。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则表示,民营医院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营利性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早已放开,但是非营利性的民营医院仍由国家定价。本次放开价格后,“民营医院服务价格将完全市场化。”
“价格松绑”意义何在?
既然民营医院价格早已市场化,为何还多此一举?有人认为,这仅是一种姿态,对于社会办医,政府也准备让市场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如此一来,民营与公立的竞争之势也顺势而成
民营医院的差异化发展正愈加明显,在高端医疗机构中尤甚。曾经的“小众”服务越来越多地进入大众视野,并被大众承认接受。
有民营医院院长表示,这个价格体系的放开,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思考。因为作为盈利性的医疗机构,服务的价格一直是自主定价的。这个价格松绑的影响和冲击,可以说没有新的变化。大家不禁产生疑惑:价格放开的目的是什么?当然,也许制定者有自己的目的,只不过还没有和公众进行分享。也许是用非公立医院的价格放开来冲击公立医院艰难的价格改革,提前让公众来习惯市场化的价格范围和服务?
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说:“价格松绑的政策,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更像是一种姿态,让大家都看到政府的决心,对于社会办医,政府准备让市场来决定资源的配置。”
“三部委出台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鼓励社会办医的措施当然是好事,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消费者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存在认识误区,目前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培育市场。”另一家民营医院市场部负责人表示,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优势资源全部垄断在大医院,致使患者无论大病小病全部涌向大医院。总体来说,“价格松绑”对民营医院没什么新的影响。同时,他认为,《通知》有利于吸引资本投入高端医疗产业,今后的医疗市场就会更加得到细分,从而避免简单的同质化竞争。
患者到医院看病,首先是选择医院的公信度,然后才会考虑医疗服务价格的高低。从这个层面来看,非公立医院若想和公立医院真正形成竞争,首先必须考虑自身医疗资源的竞争力。民营医院必须有好的医生,才有可能扭转自身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在这个基础上,再寻找自身在医疗市场中的定位,培育市场,从而满足患者多元医疗服务的需求。
事实上,民营医院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庶出”的身份出现在医疗市场上。作为市场的补充力量,民营医院很难得到政府部门的眷顾。由于体制上的限制,加上少数老式民营医院追逐短期利益等,诱发了民营医院的违规动作不时出现,这更让政府部门用 “有色眼镜”看待民营医院。
“现在民营医院收费有的低于公立医院,但很多患者还是选择到公立医院。很多患者以为,民营医院自行定价,收费会上涨,更不愿到民营医院就医了。”一家肿瘤专科医院的副院长担心,这一措施的出台,对于低端民营医院未必有利。
有业内人士认为,民营医院要生存,靠的还是价格和服务。在高精尖技术尚不能完全和大医院抗衡的背景下,盲目上调价格只会自掘坟墓。
关注最多:纳入医保?
《通知》中一句不起眼的话,反而引发最多的讨论:进入医保定点服务范围。与之相比,这个问题的紧迫度比价格松绑高得多
虽然对于“价格松绑”的热情不高,但是《通知》中还有一条重要的信息引起了民营医院的高度关注,“各地要将符合医保定点相关规定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社会医疗保险的定点服务范围,实行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报销支付政策。”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医疗保险对非公立医疗机构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支付政策。凡是符合医保定点相关规定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各地都会将其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的定点服务范围,执行与公立医疗机构相同的支付政策,不得区别对待,保证群众在医保定点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看病的费用能够及时报销。
不能否认,对于民众而言,尤其是对享受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以及新农合等各类保险的人群而言,就医首选地一定是定点医院。
归根结底,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间的竞争,输赢的关键是医疗人才的竞争。但在现有医疗体制下,包括医师编制、人才晋升、科研立项等政策均侧重于公立医院,这也无形中限制了医生自主选择执业的权利和范围。“要想打破这一格局,必须真正放开束缚医生的无形政策壁垒,让医师多点执业尽快成为可能,方可平衡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间的人才资源。”庄一强强调。
医改落地 前路漫漫
从业者认为,民营医院的未来成长空间很大。但这一成长空间与医改的细则真正落实有关。价格只是一个开始,“纳入医保”、“多点执业”、“社会办医”等,后面的硬骨头很多。
愿景是美好的,但是正如多位民营医院相关负责人期待的,医改的政策何时落地?“纳入医保”、“多点执业”、“社会办医”的政策落实都需要漫长的等待。
“天花板”、“玻璃门”,医改落地,前路漫漫。
由于在职称评定、发展空间、养老待遇等方面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民营医院对人才的吸引力难以和公立医院相比,体制障碍限制了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之间的流动。“虽然医师多点执业已试点数年,但一些医院和相关决策层的阻挠令多点执业的推广异常缓慢。”庄一强表示无奈。
医保体制是民营医院面临的另一扇“玻璃门”。虽然政策规定,凡是符合规定的民营医院都可以纳入社会保险定点服务范围,但要拿到“准入证”并不容易,大多数民营医院还徘徊在医保体制之外。
一直以来,政府部门对公立医院青睐有加,不仅为其划拨土地,还让其享受水电气暖的公共事业费用和专项拨款。由于民营医院不能享受到平等的政策,加上人才、技术落后,使它很难进入主流的医疗体系,最终导致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加强。
而民营医院受国家用地审批、职称评聘、医保定点、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政策落实力度影响较大,如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土地、房产不能用来抵押贷款,其土地只能以自有资金购买,民营医院融资成本远远高于公立医院,坐诊的不是退休医生,就是刚从学校出来的年轻人,缺少青壮年骨干力量。
无论从床位数还是医疗量来讲,公立医院占了90%左右,民营医院才占10%。尽管近期提出的医改目标是争取调整到20%,仍远远不够。检验医改是否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就要把公立医院占市场份额降到50%以下,无论是床位还是服务量,主力军应该由社会办医来承担。
舆论的“海旁蜃气象楼台”仍在发酵。多家民营医院翘首以待政策细则的落地。对医疗服务成本价格的引导、服务准入、自由执业、医保定点、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科研立项等,都有待于细化的政策进行明确。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