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社会办医更大空间 解决“哑铃型”人才困惑
2013-11-26
889

目前,“看病难、看病贵”仍是老百姓普遍反映的问题,公立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社会办医是不可扭转的大趋势,它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但缺乏“医生”,社会办医面临“哑铃型”人才困惑。那么,政府一系列的利好政策能否解决此难题?民营医院的出路在哪里?

社会办医改革进程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2010年2月《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完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院。

2010年11月《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

一、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

二、进一步改善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执业环境。

三、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2013年10月《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本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民营医院:处境尴尬、生态艰难

在满足公众医疗服务需求的目标上,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一直是两股力量。自2003年以来,国家不断鼓励重视民营医院的发展,但实际效果却很微弱。2012年末,全国各类医疗机构数量为95.02万家,其中民营医院10511家,似乎远未达到“作为公立医院补充”的目的。在这些民营医院中,真正发展良好的屈指可数,部分高端医院成为为数不多的亮点。

据权威部门统计,在全国各级民营医疗机构总数量已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其诊疗人次数却仅占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的2.7%,入院人数占全国医疗机构入院人数的2.5%,在每年超过万亿元人民币的中国医疗市场这块大蛋糕中,民营医院仅占不到3%。

据了解,朝阳区共有民营医院625家,这其中只有5%的民营医院进入了医保。11月18日上午九点,某记者来到朝阳区朝阳北路上一家名为“康安医院管理诊断中心”的民营医院。在公立医院,这个时间恰好是人满为患的时候,而在这里,偌大的门诊挂号与缴费大厅只有三位患者在挂号与缴费,患者前去就医几乎没有等待时间。据悉,从两年前开业至今,该医院始终是一天平均还不到40位患者的冷清状况。

骨科是这家医院的特色门诊,在门诊大厅一楼问讯处,该医院设置了几个标识醒目的广告牌来介绍其医疗特色与专家团队,其中某三甲医院的骨科专家名字赫然在列。但在该医院二楼与三楼的五个科室中,只有一个科室的医生在诊断患者。

该患者告诉记者,选择这家医院是因为距离家最近,以及这里还打着三甲医院骨科医生的招牌,正是因为这两点,该名患者才放弃到可以报销部分医疗费用的公立医院就医。但该医院的最大硬伤是没有加入医保,从首次看病到最后彻底治疗好整个疗程下来估计会多花出上千元费用。

这家名为“康安医院管理诊断中心”的医院所暴露出来的仅仅是民营医院面临诸多尴尬境况的冰山一角。高端人才招聘难、加入医保难、税收多成本高企等先天与后天问题不断交织发酵。以医保为例,绝大多数民营医疗机构被排除在了基本医疗保险之外。有的地方甚至规定民营医院一律不得成为医疗保险定点医院,严重限制了来民营医院就诊的患者。

民营医院:价格管制与政策歧视并存

近年来各地民营医院迟迟发展不起来,生存举步维艰,这完全源于政府设定的价格管制及政策歧视所致。

首先,民营医院在准入上就存在歧视,包括区域规划和数量限制,比如某一地区就规划一家三甲医院,有公立医院存在民营医院就开不了,这显然是不公平也是不合理的。其次在资质要求上,逻辑上是行政主管部门管质量和安全,但实际上民营医院的质量和安全主管部门实质是没有办法管的。对民营医院的要求是营业面积要达到多少等硬性要求,这显然与市场需求没有直接关系。三是仍然套用公立医院的管理方式,对其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进行管制,否则成不了医疗定点单位,这是很致命的。

在朱恒鹏看来,上述三点中最为关键的是第三点价格管制,这一项对民营医院发展的约束很明显。如果民营医院不加入医保,拿不到医保定点资格,对其患者数量的影响非常大。而政策规定要进入医保系统必须执行发改委的定价,这个定价主要包括医疗服务、药品、检查这三部分。按照发改委的定价,民营医院或者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都挣不到钱而且不少项目还亏本。所以,这倒逼加入了医保的民营医院系统只能靠卖药和过度检查来挣钱。此外,也有不少民营医院在极低的“发改委定价”面前丧失了加入医保的动力。

据了解,纳入医保的民营医院资质限定十分严格,一般都是三级医院的水平,但只能参照一级医院的标准进行收费。以上海一家专业眼科医院为例,三甲医院高级专家门诊费为256元,该眼科医院同等水平专家门诊费仅为100元。该眼科医院白内障手术费均为3200元,比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同类型手术费低出1000元,甚至比区级医院费用还要低。

民营医院:人才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

目前,我国民营医院面临的最大瓶颈便是医院、医生、药品与检查这四大资源中最核心的医生资源尤其匮乏。人才带来的困扰是最大的困扰。民营医院要想做好,人才是第一要义,必须要有好医生才留得住患者。但在目前的公立医院人才管理体制下,民营医院很难争取到公立医院的优秀医生资源,即便民营医院给出了较高待遇,优秀医生也很难从公立医院辞职后到民营医院就职,好的医生可以业余时间兼职,但不会专职。究其原因,是因为公立医院有着民营医院无法比拟的一些先天优势,对高精尖技术层面的投入公立医院实力明显比民营医院雄厚。如北京、上海三级医院大型设备都是政府投入,医生在这种环境中发展空间较好。其次,教学医院与前沿科研目前都是在与公立医院的结合下做起来的。而好的医生资源一般离不开教学与科研优势。上述两项是民营医院最大的弱势,他们不太可能投入巨大的资金与精力去做科研与教学。在这两项先天弱势之下,好的医生人才难以吸引到,也就注定很难与公立医院进行竞争。

而上述尴尬带来的结果便是,目前民营医院人才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一类是刚从医科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一类是原先公立医院退休大夫,他们也是民营医院主要技术力量,尽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精力有限且知识结构陈旧。第三类是公立医院的走穴医生,恰恰是这批人成为了民营医院手术类科室的主要力量。虽然走穴医生暂时解决了民营医院人才缺乏的问题,但对于追求长远发展的民营医院来说,没有自己的骨干人才难成大业。

允许医师多点执业,解决民营医院人才问题

在目前我国的医疗体制之下,所有的医生都是事业单位中的雇员,医生资源也基本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框架下,医生享有事业单位编制,这和市场并不匹配。其收入、评级都是行政系统来控制,都有指标与限制,也规定不能流动。在这个体制下,医生的价值没有办法得到合理的补偿,医生的收入也得不到市场的应有回报。

不少民营医院管理者认为,在此之前政府倡导的“多点执业”名不副实:需要医生到卫生局注册,然后经其所在医院院长盖章许可才行。这基本上堵死了医生走出来的道路。因为任何医院的院长都不愿意把自己最核心的竞争力与别人分享。他们认为,理想的多点执业是备案制,只要到医师协会备案,医生就可以自由流动。最彻底的办法就是更改《医师法》的内容,体现在医师证上,即不是仅在一个医院执业,而是只要在注册范围内的医疗领域,都能执业。如果能在这个层面放开,那将是对社会资本办医最大的放开。

公立医院应给医生更大的流动性,将来最好有一部分医生能脱离医院以自由职业或个体职业这种形式出现,那民营医院的空间就相对较大了。也就是说,医院不应该将医生绑得太死,三级医院机构太臃肿,科研只需要少数医生就行,应该把大部分医生放出来。

利好政策能否解决社会办医难题?

如此密集的政策出台不难看出政府真正想要做好社会办医的信念。但事实却是,在占尽先机的公立医院面前,大量民营医疗依然会受到各种“玻璃门”、“弹簧门”的限制,无论在设备准入、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医保定点还是税负减免方面,民营医院都属于“弱势群体”。 在“体制外”挣扎,与财大气粗的公立医院竞争中难逃落败结局。尤其当公立医院因“回归公益性”改革获得更多财政补贴之时,民营医院的生存竞争面临着更大压力。

在不少专家看来,一系列的利好政策表明社会办医的“路障”将被进一步清除。在医疗领域,今后将会积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真正鼓励与开放社会力量来办医。而政府更多的是起到引导、行业监管与宏观调控,降低其直接办医的作用。

民营医院发展:到公立医院覆盖不到的地方

民营医院注资方先天的逐利性注定其需要一定的回报,回报就需要有市场。而截至目前,能给民营医院比较高回报的市场就是高端医疗服务市场。现状是,只要有足够多高端人群的地方,民营医院应该已经有了,且供求已经基本平衡。如果我们现在再要让民营医院大步伐迈进,那一定是介入主流中端医疗市场的服务。这部分市场民营医院有希望通过与公立医院的竞争,改变公立医院就医环境差、服务供不应求的局面。  

民营医院今后应该主攻地方上一些公立医院比较空缺的二级医院,就算公立医院没有空缺,民营医院要与其竞争也存在问题:一是医保可能会设置障碍,即便医保给其这个待遇,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的二级医院也难以公平,尽管两者税是一致的,但二级医院还有政府对房屋与建设等设备方面的投入,在运营层面民营医院有先天弱势。

在今后,民营医院应该为大部分常见病而不是技术性非常强的病提供比较好的服务,但可以主打“服务牌”,因为相对于技术来说,服务是民营医院容易打出的招牌。此外,医保应该及时跟上,长远来看医保对民营医院也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对待。但目前我国医保管理非常粗糙,这是难题。最后,民营医院应该在公立医院覆盖不到的地方开拓市场。

纵观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全靠政府投入来办医院。公立医院如公共汽车,社会办医如小汽车。公共汽车保障人们出行的基本需求,主要由政府提供。而小汽车满足人们的非基本需求,主要由社会提供。两者相辅相成,各自定位,形成一个完善的医疗服务市场。今后,社会办医将是不可扭转的大趋势,愿社会办医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