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ICU:没有共识却站在风头浪尖
2014-05-27
402

“重症加强监护治疗病房”就是我们常说的“重症监护室”、“ICU”。近十年来,我国重症医学发展迅速,不仅在学科分类的国家标准中位列临床医学二级学科,而且重症医学科已成为一所医院综合医疗整体水平及能力的标志。但是,其发展仍面临种种困境。重症医学在我国的现状及发展是怎样的呢?

多学科意见的交会点 没有共识却站在风头浪尖

ICU是英文Intensive Care Unit的缩写,收治的主要是一些在普通病房中没办法救治的病人。在2003年以前,很多人不知道ICU,是当年的SARS让人们逐渐认识了ICU,汶川大地震重伤员的救治让更多的人明白了ICU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ICU是危重病人能否生存下来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一家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体现。

ICU不是生命监护仪的堆砌,不是呼吸机的堆砌,是更需要延续生命支持的全新医学技术和理念的地方。ICU是一个多学科意见的交会点,比如一个病人多脏器功能衰竭,有的学科主张多补液体,而脱水无疑对肺部有利,不同学科的专家都会从自己专业角度去思考,但ICU医生此时要做的是,将这种相互矛盾的意见最终协调起来落实到同一个病人的治疗上。

ICU的收治范围包括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ICU严密的监护和随时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以及在慢性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等情况。而对于另外一类病人,如急慢性疾病的不可逆性恶化、恶性肿瘤病人的临终状态等,则不是ICU的收治对象。

重症医学和传统学科不一样,可形象地比喻为“边瞄准边开枪”。其他学科有共识,重症医学没有,但重症医学往往走在临床医学最前沿。病人是最重的,在书上找不到处理办法。ICU的病人都在风口浪尖上,是一个挑战性最强的学科。

重症医学需要通过一些观察,看病人的问题是什么,通过医生的思考,赶紧给病人治疗。这个过程是研究的过程,医生更需要去积累经验。这种经验需要去总结经验,指导临床。重症医学比别的学科更需要用科学研究的思路看病人,总结病人诊疗经验,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这就是这个学科为什么更需要学习,更需要高端学科专业资料支持的原因。

医院越来越小ICU越来越大,学科人才缺国家培养

和传统学科不一样,重症医学要第一时间知道什么危及病人生命、该如何反应去处理。ICU的医生要具备重症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必须能独立去抢救重症病人,有能力去分析制定处理过程,而这样一直专科医师资质队伍该如何培训?

按照现有的要求,ICU的医生要轮转科室,行业中,还要求ICU的医生接受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组织的专业培训,最终完成由卫生部人才交流中心的专业考核。“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简称5C认证(Chinese Critical Care Certified Course),由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管理部与继续教育部共同发起,是目前国内最为规范的医学专科资质培训,也是目前国内重症医学行业最具权威的人员准入培训。

在美国,每五年有一个专科医生培训和考试,考试后,专科医生会获得证书。没有证书的医生,目前美国已经做到医院可以拒绝聘用你,而且每隔五年还需要重新考核更新。

有人说,医院会越来越小,外科会萎缩,麻醉科会消亡,ICU会越来越大。但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就目前而言,我们跟国际上的水平差距不大,特别是三级医院,我们的装备水平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是超过西方医院的,但我们这支队伍还比较年轻,整体水平还存在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我们和西方同行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虽然这个学科走在最前面,但我们是最没有规范可寻的学科,需要自己去建立规范。而规范化的程度是我们需要特别去强调的事情。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