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儿科医生,既要扮演医生的角色,又要扮演患者家长的角色,对医患关系的体会比较深刻。由于中国对输液和抗生素十分推崇,且家长希望快速解除孩子病痛的心情,因此医生处于迁就患者又自保的压力,让医患关系变得复杂。
意见不同,听谁的?
患者家属与医生在治疗方面存在分歧,医生最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裴洪岗是深圳一家三甲医院的小儿外科副主任医生,同时也是孩子的父亲。女儿还不满1岁,第一次高烧,全家人着急得团团转,凭着多年经验,他见孩子除了流点鼻涕外没有其他症状,听听肺部看看喉咙也无异常,判断是病毒感染,嘱咐家人多给孩子喂些水,体温太高时就给她喝点布洛芬颗粒。
但是,他的妻子和岳母就坐不住了。他的妻子是超声科医生,希望孩子这时赶快去看医生,而他的岳母是退休中医,想要去医院给孩子打针。到底听谁的?最终,裴洪岗妥协,领孩子去医院看医生,看了血常规检验结果,内科医生的诊断还是病毒感染,并说发烧有个过程,继续观察就好。于是,家人安宁了一天。
到了发烧的第4天和第5天,家人又闹腾起来,要去看医生,所幸,第5天的中午孩子的体温降了下来。
这件事让裴洪岗想了很多。“一家人的愿望肯定都是希望孩子好,本该信任无间,但由于对疾病的认识和判断存在差异,还是产生了分歧矛盾。试想,如果我不是孩子的父亲而是别的医生,她们会怎么看待这个医生?面对她们的质疑,这个医生还会这样坚持原则吗?”
迷信输液和抗生素
目前,人们对输液和抗生素还是非常迷信,以为吃消炎,输液包治百病,且药到病除。裴洪岗另一次应对孩子发烧的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
又一年春节,裴洪岗的女儿跟着妻子回老家,发烧迅速烧到40.2摄氏度。这是女儿第一次不在自己身边时生病,他心急如焚,想到孩子走前已有些呼吸道感染症状,现在又叫耳朵疼,他赶忙联系当地儿童医院的同学找到一位内科主任诊治。医生诊断为化脓性扁桃体发炎,建议打针并开了头孢噻肟钠(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
裴洪岗认为直接给孩子注射头孢三代针剂有些过了。他采纳了这位小儿内科主任的诊断,但没有用她开的药,让孩子吃了两天阿莫西林,烧退了。
在当下的医患关系中,这种用药思路值得理解。很多家长到医院就是要求立马解决孩子的病痛,不然就要问责医生,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更强力的广谱药物,选择起效更快的静脉给药,短期效果又快又好,病人欢喜,医生说不定还能获利,于是皆大欢喜。
现实当中,医生如果坚持不给患者开此类药物,会不会被家长认为不负责任?大年初二,就在裴洪岗成功用几粒阿莫西林给女儿退烧后不久,他的一位年轻同事因坚持认为不必给一个因病毒感染而发烧的1岁小孩输液,被孩子的父亲一拳击中面部。
有着30多年临床经验的意大利儿科专家彼路易·切奇博士曾说,“你们习惯打吊针,好让发烧的孩子体温降下来,那是靠药物强制性降体温,对孩子病情的恢复没有积极的意义”。
这种对输液和抗生素的迷信始自何时?上述专家当时说,认为输液要比口服的药物药效发生得更快,这是家长的问题。裴洪岗反思了问题的另一面:中国如今成为“输液大国”和“抗生素大国”,医疗界可能也有问题。
但是,认为孩子发烧就不应该用抗生素,不需要打针输液,而应该在家观察,等待孩子自身免疫系统的抵抗。这却属于“过度解读”,也是要不得的。
神化或妖魔化,都不是科学的态度。裴洪岗认为,对待输液和抗生素,不应排斥,但前提是“合理”,如果病情需要,只要利大于弊,会毫不犹豫地使用。
医患之间应该多交流
利与弊,病与疗,这些矛盾与辩证的理念无时无刻不在医疗中体现,但当下的医患关系,却已经超出了对科学适度医疗的考量。当患者就医时从怀疑医疗水平演变为猜疑医疗动机,当医生诊治时从追求药到病除异化为企求“药到祸除”,要保护孩子们远离那些不该吃的药、不该输的液,该有多么困难?
12年前,彼路易·切奇医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医生和家长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一定要把孩子的病情讲得很清楚,医生要多和家长交流,教育家长如何看待孩子的病,同时向家长普及医疗卫生常识,这要花一定的时间。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