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伤医事件 功夫更应在“门禁”之外
2014-07-03
620

近年来,一连串恶性袭医事件让医患关系成为关注焦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被殴打受伤的医务人员已超过1万人;73%的医院曾出现病人及家属殴打辱骂医务人员的现象。2012年4月,中山启动开展全民防“医闹”行动。下一步重点之一是在急诊、ICU、手术室等关键科室设立门禁。无关的人进不去,同时加强保安的力量,一有纠纷,保安第一时间到位。

“以前处置医闹,只看是否产生后果,是否扰乱社会秩序、打伤了医护人员等。现在是主动出警,防闹于未然。”中山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副支队长肖清华说,“只要这个地方医院发生医闹,就是这个地方公安机关一把手的失职。”

中山市社工委专职副主任丁勇认为,全民防医闹,关键是让社会形成“医闹我不答应、医闹害了我”的氛围。

在关键科室设立门禁,虽然会带来一些不便,也难免引发争议,但出于防止伤医恶性事件的考量,提升高风险科室的硬性安保,看来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过,“门禁法”防伤医,能否成为有效的盾牌还需打上个问号。毕竟,医疗服务注定了医患不可能完全隔离,指望通过门禁隔开医患纠纷和伤医案,也就注定了效果有限。

事实上,美国同样受医患纠纷困扰。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78%的急诊科医生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其工作场所遭受过至少一次言语或肢体上的暴力事件。为此,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就如何建立一安全的医疗环境颁布了可操作的指标,其中包括医院大门必须装备金属探测器,以避免凶器入内,同时还将暴力记录患者列入“限制访客”名单。看来,医院科室的门禁,我国并非首创。

不过,医患关系归根结底仍然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关系,解决矛盾的关键是医患之间加强交流和沟通,也就意味着医生必须具有相当水平的交流技巧。美国医学院校联合会2012年对医学生入学考试内容进行了大的调整,增加了心理、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的内容。言下之意,医护人员不仅要掌握医护专业技能,还要具备洞察他人情感的能力,只有对患者负面情绪洞若观火,医生才可以因势利导,尽可能地避免医患矛盾的产生。

相形之下,日本在舒缓医患关系上的努力无疑值得借鉴。日本医疗机构设专人聆听患者苦恼,收集患者意见,其实相当于为医护人员分担了沟通功能;而常常在医院大厅上演的小型音乐会,更是极大的舒缓了医院的氛围。

防止“伤医”事件,“门禁”当然可以有,但功夫恐怕更应在“门禁”之外。您说呢?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