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讨论:儿童急性淋巴白血病诱导治疗:地塞米松vs泼尼松
2016-06-13
629

【多学科讨论】

1、诱导缓解治疗作为ALL化疗的第一步,尽可能最大限度杀灭白血病细胞,力争在短期内使患儿达到完全缓解,是整个化疗阶段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1999年 ,发表《Cancer》的一项研究证实,诱导治疗是否完全缓解是决定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

2、2007年,发表在《Blood》的美国 COG方案推荐,只用 3种药物:VCR+L-Asp+地塞米松 (Dex),可获得高 CR率。

3、就抗炎效力方面,地塞米松要强于泼尼松约 6 倍,两者等效剂量比值约为 1:6~7,并且地塞米松的半衰期较长,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达到更佳渗透药物浓度。鉴于应用地塞米松中枢神经系统(CNS)复发率更低,一些早期的临床试验报告建议诱导治疗期间使用地塞米松代替泼尼松治疗。

4、该项研究则对地塞米松与泼尼松用于儿童急性淋巴白血病诱导治疗进行比较的结果显示,地塞米松会增加治疗相关死亡率,但可显著减少 ALL 的复发率。

【小结】对于儿童急性淋巴白血病诱导治疗,尽管诱导治疗中应用地塞米松会增加治疗相关死亡率,但可显著减少 ALL 的复发率,尤其在 T 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早期疗效及无病生存率方面均明显获益。

【原文简介】儿童急性淋巴白血病诱导治疗:地塞米松vs泼尼松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传统诱导治疗上包括泼尼松;然而,地塞米松可能有较高的抗白血病作用,从而减少复发和提高生存率。7天泼尼松前期治疗后,3720例参与Associazione Italiana di Ematologia e Oncologia Pediatrica and Berlin-Frankfurt-Münster (AIEOP-BFM) ALL 2000研究的患者,被随机抽取接受为期3周地塞米松(10 mg/m2/d)或泼尼松(60 mg/m2/d)并逐渐减量进行诱导治疗。

地塞米松组复发5年累积发病率(±标准差)为10.8±0.7%,泼尼松组为15.6±0.8%(P<0.0001),显示出对髓外复发的最大作用。地塞米松的获益部分被显著较高的诱导死亡率抵消(2.5% vs 0.9%,P = 00013),导致地塞米松的5年无事件生存率为83.9±0.9%,而泼尼松为80.8±0.9%(P = 0. 024)。在整体队列中没有观察到5年总生存期(OS) 有显著差异(地塞米松,90.3±0.7%;泼尼松90.5 ± 0.7%)。预定义的亚组回顾性分析显示,地塞米松仅对T-cell ALL且对泼尼松前期有好的应答患者(泼尼松应答好 [PGR])(地塞米松,91.4±2.4%;泼尼松82.6±3.2%;P =0. 036)中有显著的生存获益。在前体B细胞ALL和PGR的患者中,如果患者既往被分配到地塞米松组,复发后的生存率显著降低。

研究者总结道,在前B细胞ALL大亚组的PGR患者中,地塞米松显著降低可挽救复发的发生率,导致复发后生存期较差。这说明在整个队列中除外PGR的T细胞AL L亚组患者,地塞米松缺乏总生存期获益。该研究在www.clinicaltrials.gov注册(BFM: NCT00430118, AIEOP: NCT00613457)。

(选题审校:梁舒瑶 编辑:贾朝娟)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相关链接:

1、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甲氨蝶呤诱导的神经毒性是暂时性的

2、强化化疗能否改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预后?

(选题审校:XXX 编辑:贾朝娟)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