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外“医荒”看如何分配医疗资源
2014-07-22
465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新医生增长缓慢、医生荒,这是最近中国医疗圈常被提到的问题。事实上,不仅仅是在中国,在德国也有同样的情况。面对这样的问题,德国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用于缓解,而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德国“医生荒”的原因

仔细分析来看,造成德国“医生荒”的原因很多。首先,德国是欧洲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医生群体也严重老化,目前约44%的德国本土医生年龄超过50岁。而且由于德国医学专业限制专业,毕业又难,新医生进入医生队伍的速度显得缓慢。这种情况就造成了很多对医学事业非常有兴趣的年轻人,选择出国学习或直接在医疗福利更优越的地方生活,这是令德国政府部门头痛的事情。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就有多达3000人选则出国学医或者从事医学专业。

“医生荒”的另一个现象是城乡差距大。像大城市汉堡,每151名居民就有1名医生;而在农业州布兰登堡276个居民才有1名医生。与中国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的原因一样,年轻医生不愿意到农村行医,不是因为农村医院条件艰苦,或收入较少,而是文化生活缺乏。

解决方法和衍生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德国政府想到的方法是吸引外来医生。两年前,德国通过一项法律,认可在外国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使得医生执业资格官方许可的颁发对象不再受到医生国籍的限制。这一新政策,引发“外国医生来德潮”。2007年,德国只有1.15万名外国医生,目前已经超过3.1万。

特别是在欧洲一些较德国而言较为落后的国家,那里的医生更加踊跃,到德国的医生数量连续第三年翻倍,许多医生甘愿到德国农村行医。因为跟自己的祖国相比,德国的收入和工作条件比较好,因此吸引大批外国医生。

可是语言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半生不熟的德语,会让医患之间的交流成为问诊的障碍,没有人会信任一个连交流都困难的医生的。

中德对比

其实,目前的中国也面临着与德国差不多的情况,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城乡医疗水平差距较大。事实上,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医生荒”,缺乏医生的地方只是乡村而已。德国运用的是吸引外国医生的方法,而中国在不缺医生的情况下,应该想的是如何将拥挤在城市里的医生们有效地下放到基层中。试想一下,如果城乡之间医生的收益水平是相等的,那么,这样的情况可能会得到缓解。

(环球医学编辑:余睿智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