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既能使我们感觉更好,也能使我们感觉更差,尤其对于患者来说更是如此。病人的消极预期可能引起“反安慰剂效应”,可能增加副作用的发生甚至削弱疗效。而医生在给出医嘱或者介绍新药时的措辞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实质性的影响。那么医生在给出医嘱或者介绍新药时,如何措辞才能减少伤害?
药物的作用只由药物本身决定吗?
目前,医学院和教科书仍在传授的经典观点认为,药物的作用只由药物本身决定。但来自德国一个安慰剂研究团队的成员Ulrike Bingel表示,事实并非如此。Ulrike Bingel在《美国医学协会杂志》栏目“观点”中写道,当服用知名药物的病人改用非品牌药物时,即便这两种药的化学成分完全相同,病人也会报告更多的副作用。事实上,在一些药物实验中,服用安慰剂与服用真正的药物一样容易出现副作用。
2007年在新西兰,某厂家改变了其甲状腺药物的生产方式,使得药片具有全新的大小和颜色。新药片不安全会引发副作用的谣言在媒体和网络上传播。尽管药物本身没有改变,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还是突然增长了2000倍。
“期望”是“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的关键所在
当实验结束后,药物就可以上市销售。按照法律要求,药物包装上必须列明每一种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即便某些副作用与药物本身没有已知的联系。那些副作用可能就是“反安慰剂效应”。病人在读过副作用的介绍之后,可能会更关注这些症状是否在自己身上出现。
而“期望”是“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的关键所在。对于安慰剂而言,早日康复的期望可以导致切实的生理变化。而“反安慰剂效应”不但能增加副作用,还可能削弱治疗效果。在一项偏头疼研究中,将真实的药物被标记为安慰剂会使得药效减弱。如果病人曾经经历过不成功的治疗,他们的期待可能会使之后同样的治疗失效。
因此,医生必须意识到病人之前的经历会影响他们的治疗,而医生在给出医嘱或者介绍新药时,如何与病人沟通极其重要。一项关于孕妇分娩时硬膜外麻醉的研究发现,医生对于分娩过程的描述即便只发生轻微改变,也能影响孕妇所感受到的疼痛程度。
医生在给出医嘱或者介绍新药时,如何措辞才能减少伤害?
Ulrike Bingel认为,当前医生们经常意识不到他们与病人说话的方式以及病人的总体感受会影响治疗的效果。但一旦他们予以关注,他们就能打击他们真正想打击的东西——“反安慰剂效应”本身。
与病人交流时,医生们应该开始改变说话的方式,要用可靠的语气并突出重点:如解释你为什么要使用这些药物,以及药物的作用机理。同时,医生应该在介绍药物潜在的副作用之前,先介绍药物的好处。
Ulrike Bingel还建议医生应该向病人提问,以确认病人在治疗开始前并没有误解和悲观的预期。
此外,医生可以就不严重的副作用对病人提建议,而不是放弃治疗。同时,尽量少用术语。
早在2500多年前,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曾说过:“医生有三件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医生的语言就像一把刀,可以救人也可以伤人,正面的语言和负面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惊人效果。
美好的语言是一首诗,给人以美的享受,不仅让人听了心情愉悦,感到非常亲切温暖,而且有助于患者康复;而糟糕或不当的语言就是一剂毒药,不仅让人听了心情不悦,感到非常痛苦,而且会加重患者病情的变化,使患者的病情雪上加霜。因此,医生在给出医嘱或者介绍新药时,如何措辞非常重要。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