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区域划分的流程,按程序做好个人防护,方可进入病区,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按照医院废物管理。
表1 穿脱防护服标准操作规程
(1) 穿戴防护应遵循的程序:
1) 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2) 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3) 为患者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体内物质喷溅的诊疗护理工作前,应戴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2) 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1) 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屏→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2)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3) 离开清洁区: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2. 医务人员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正确使用防护服。
(1) 法定甲类传染病为鼠疫、霍乱。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2) 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3. 三种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1) 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接触传播的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 患者的隔离: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2) 医务人员的防护:①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②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使用后的隔离衣、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2) 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的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 患者的隔离:①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②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③应严格空气消毒。
2) 医务人员的防护:①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②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防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3) 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
1) 患者的隔离:①遵循要求对患者进行隔离与预防;②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动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③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④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⑤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2) 医务人员的防护:①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②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防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4. 防护服有联体式和分体式两种,脱防护服时操作稍有不同。
5. 医用防护口罩的佩戴方法
(1) 一手托住防护口罩,有鼻夹的一面背向外;
(2) 将防护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夹部位向上紧贴面部;
(3) 用另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双耳下;
(4) 再将上方系带拉至头顶中部;
(5) 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鼻夹,并分别向两侧移动和按压,根据鼻梁的形状塑造鼻夹;
(6) 每次佩戴医用防护面罩进入工作区域之前,应进行密合性检查:将双手完全盖住防护口罩,快速的呼气,若鼻夹附近有漏气应按第(5)调整鼻夹,若漏气位于四周,应调整到不漏气为止。
三、 注意事项
1. 防护服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
2. 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防护服可连续应用;
3. 接触疑似患者时,防护服应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
4. 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脱时注意避免污染;
5. 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审定并提供,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资讯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