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关于“好医生”的定义,比如高超的技术、良好的沟通和关爱患者等等,其实医生群体也想成为“技德兼备”的好医生。然而,时代已经让医生这一最需要道德支撑的职业渐渐成为疏离、冰冷的工作和谋生手段。医学在沿着所谓的“科学”道路笔直前行的同时,也渐渐偏离了内心世界和人文关怀,转而专注于局部和细节,或者被更宏大的经济潮流左右产出。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医学与“医学人文”,医生与“医德”渐行渐远? 如何才能将失去的“人文精神”唤回来?
“好医生”需要德才兼备
俗话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无以为医。”一名好医生,必须兼具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二者相辅相成。
一台普通的B超,一位平凡的人,成就了一项伟大的事业。贾立群用心做事,精益求精,力求拿出“砸得死”的结论,不让一个孩子漏诊、误诊。他的每一份诊断报告,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家长的信赖。他坚守“24小时随叫随到”的承诺,无怨无悔,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他深怀慈爱之心,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把耦合剂焐热再用,把白大褂口袋缝起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散发着医学人文精神的光芒,传递了正能量,温暖了患者心。这就是“好医生”的典范,拥有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可现如今,这样的医生越来越少,“医术”与“医德”渐行渐远,医学与人文驶入不同的方向。
医学与人文渐行渐远
先贤说得好,医乃生死所寄,责任重大,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医学要发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关系到人群的健康福祉,从而规定它必须是人性的、人道的。然而,人们却痛切地感受到,医学与人文渐行渐远。在当今中国,医学与人文的矛盾和冲突已相当明显,相当尖锐。这种状况,在当下主要表现为:
1、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公。2003年,城镇医疗保障覆盖率降为43%,农村仅3.1%。医疗卫生资源向城市倾斜,向大医院倾斜,向少数人倾斜。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191个国家和地区中,2000年和2005年我国的卫生资源分配公正性均排名第188位,列倒数第四。
2、医院追逐经济效益。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场所,理应以社会效益为先,但许多医院实际上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大处方、过度医疗、特需服务之类呈普遍趋势。一些未经科学试验证明有效、更未获医疗准入的方法,如五花八门的“干细胞治疗”,为追逐经济效益匆忙应用于临床。三级甲等医院收入一般超过10亿、甚至20亿、30亿,俨然一大企业。
3、“红包”成为潜规则。住医院、动手术之类要送“红包”,几成妇孺皆知的“常识”。许多人认同“不收红包的医生就是没有本事,怕负责任的医生”这样并无根据的说法。“拒收红包”尽管讲了多年,有种种规定,但收效甚微,甚至愈演愈烈。
4、医患关系紧张。这是医学与人文矛盾冲突的一个集中体现。本来,医患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相互信任、相互依靠。宋代寇宗奭说得很好:“医不慈仁,病者猜鄙,二理交驰,于病何益?由是言之,医者不可不慈仁,不慈仁则招非;病者不可猜鄙,猜鄙则招祸。唯贤者洞达物情,各就安乐,并治病之一说耳。”可见,医患和谐则相得益彰;医患不和谐则两败俱伤。
但不幸的是,当今医患恰恰不和谐。一方面,患者抱怨医者马虎、冷冰冰,一心想掏他们的“腰包”,“白衣天使”已经成了“白狼”。患者及家属到医院寻衅滋事、殴打医务人员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医者普遍感到委屈、寒心、无奈,处处提防着被患者抓住“把柄”,被告上法庭或者遭“敲竹扛”。甚至,在一些医者看来,患者多数是“刁民”。这种医患关系的危机,至少在我国医学史上是空前的,深刻地反映了医学与人文的冲突。
医学与人文渐行渐远的原因所在
人们自然会问,为什么医学与人文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冲突呢?为什么会发生医生 “冷漠异常”、“见死不救”和“收受红包”的情况?
首先,医学正逐渐走入沉迷于技术指标的误区。技术已成为一种独立的、主宰的力量:医学理性完全受制于技术,医学追逐的目标,医学对未来的期求,医院的管理与运转,医师们的专业理想与职责义务,完全受制于技术。
其次,在医患关系中,舆论往往不分青红皂白指责医务人员。以最著名的“八角门”事件为例。所谓用八角钱就可治好的病要花十万元做手术的爆炸新闻,是编造出来的。这种近乎漫画化、妖魔化的舆论,严重挫伤了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甚至造成医学院校的生源危机。
再次,制度安排如政策、规章、考核、奖惩等不合理。医院“断奶”了,要到市场中去谋生路,以药养医、科室承包之类便应运而生。我国剖腹产率快速上升和抗生素滥用,为世界卫生组织所诟病。为什么欧美未发生类似情况呢?这主要得益于制度安排合理。在他们那里,剖腹产、用抗生素都有严格的、明确的医学标准;不符合标准,对不起,保险公司拒绝付款。
最后,医生不能获得阳光下的合理收入。在许多人眼里,医生还是一个与“红包”、“医药代表”等词联系在一起的职业。那么为什么医生会有灰色收入?正当收入不足肯定是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很多地方的主治医生的月薪只有3000多元,生活清贫,让他们拒绝灰色收入肯定有难度。
众所周知,学医比其他行业需要更长的时间(5~8年),医生的一生都需要反复进修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经常深夜被电话叫醒去看病,经常值夜班,做一台手术有时七八个小时,过程中不能大小便等,这是作为医生相比于其他职业成本高的一个方面;另外,医生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职业,所谓高技术含量就意味着其回报不应以简单的劳动量作为衡量标准。因为,高水平的医术背后是多年的拼命学习和实践。而且医生是个高风险职业。有一句话叫“做医生者,是一只脚在医院另一只脚在法院”,医生是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医疗事故风险很大,而且按目前趋势,医生在医疗事故中所承担的责任将会越来越多,而医院则会逐渐减少。
中国医生的阳光收入不仅少,而且确实有“苦力”的味道!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们所应得的阳光收入与其付出是不成正比的,这就为医生拿提成和收病人的红包,建立了存在的基本环境。大多数医生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更多的是对制度造成的不公和不满意,他们并不为灰色收入而骄傲,更多的是无奈!更多的是希望能“正本清源”,让高收入更阳光!
呼唤医学人文回归,关键需解决医生合理收入问题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200年前所著的《国富论》中曾写道:“我们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医生……像这样重大的信任应该安然委托于那些人,他们得到的报酬必须与这种信任所需要的社会地位相符,再加上他们之前必须接受的长期教育与巨额费用,势必使他们的劳动价格更加高昂。”事实上,在当今绝大多数国家的医生都属于高收入阶层。亚当·斯密的这段关于医生薪酬的著名论断早已经在全球被普遍地践行着。
不可否认,在我国依然有许多生活清贫的“好医生”,可你能要求整个医生群体过着清贫的日子坚守“医德”吗?如果是你,你能做到吗?如果医生能有着合理的高收入,医院不再为生计发愁,他们还会丧失“医德”吗?
医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医生既要有科学精神,又要有人文精神。然而,只有解决了医生的合理收入低下问题,让医生靠技术吃饭,拿阳光薪酬,健全医务人员等适应医疗行业发展特点的薪酬制度,理顺医药价格,挤掉药品、设备和耗材等费用水分,还原医疗技术服务价值,使“以技养医”取代“以药养医”,才能唤回“白大褂”的魅力,才能找回他们逐渐沦丧的“医德”,才能唤回医学的人文精神。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