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从“非典”到“禽流感”,再到“新冠肺炎”,哪里有紧急的疫情,哪里就有她的身影。从农村娃到大学教授,从赤脚医生到医学泰斗,她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李兰娟。
出身贫寒 当赤脚医生积累经验
1947年9月13日,李兰娟出生于一户贫困的农村人家,大伯因为饥饿而死。直到解放初土地改革后,家里分到了田地条件才慢慢好转,李兰娟也有了机会读书。即使如此,她的求学之路也不顺畅,全凭助学金读完了初中和高中。
她在杭州高级中学读书期间,就到省中医院学了一手好针灸。“上山下乡”后,她一边当老师一边为当地乡亲们打针灸。后来李兰娟选择了一天五公分,即一毛钱工资的赤脚医生,只因做医生,她可以多学一些医学知识。
李兰娟说,农民身边需要一个能为他们看病的医生。那时候她每天都在合作医疗站,白天双抢劳动她就背着药箱到田头,一边帮农民割稻子一边给他们看病。李兰娟回忆:“那时候村里人有什么事,当时没有电话,拿个火把,半夜把我叫去给他们量体温、看病。到大医院看病,我们的‘赤脚医生’还能陪着他们到大医院去看病。那时候,我这个不懂医的赤脚医生还能够做这些事,在老百姓的身边给大家提供服务,现在基层的医务人员学历都是大专,至少也是中专以上。”
一直到后来成为浙江的卫生厅厅长,她依然关注农村医疗,坚持让全省农民每两年做一次体检。
浙大骄傲 开启医学探索之路
1970年是李兰娟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通过工农兵学员推荐,她顺利进入浙江医科大学,在她面前即将展开一个前所未有的宽广的医学世界。
大学期间成绩优异的她,被分配到浙江大学医学院的附属第一医院,为了成为一名好医生,她从当时的金眼科毅然转向了感染科。
1986年,李兰娟申请了3000万青年科研基金,带领课题组展开了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研究。
人工肝,作为一项新技术,国内外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不少人对这一新方法表示怀疑,但李兰娟深信,只要攻克治疗中的几个技术难点,还是有成功的可能的。
做了一段时间,确因重型肝炎病情危重,治疗难度很大,有的课题组成员也没有信心了。李兰娟问大家:“谁愿意,就跟着我做!”就这样,核心团队跟着李兰娟,人工肝的科研就这么进行着,一做就是30年。“都是日复一日的常规科研工作,想不出出彩的细节,科研本身就是很枯燥的。”李兰娟说。
30年研究,李兰娟攻克了人工肝治疗中易出血、低血压等难点,创建了一套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方法——李氏人工肝系统。在治疗重型肝炎上获重大突破,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至78.9%,慢重肝病治愈好转率从15.4%上升至43.4%,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
在科研过程中,李兰娟建立我国第一个永生化人源性肝细胞系;创建四步灌流分离肝细胞新方法;构建新型混合型人工肝;首次揭示重肝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提出B/E值为肠道定植抗力新指标……
国家需要 随时出发
李兰娟荣誉很多,头衔不少,但是对于国人来说,对其记忆最深的莫过于她不顾生命安全,在危险时刻,义无反顾地像战士一样奔赴战场。
2003年,正是因为有了李兰娟,浙江省实现了全省医务人员零感染率。她还率攻关小组成功培养分离出SARS病毒并完成全基因测序,对揭示“非典”的发病机理起了关键作用。
H7N9禽流感来势凶猛之时,李兰娟带领的团队在5天内迅速发现突发疫情病原,并第一时间向世界公布了该病毒全基因组序列。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73岁的李兰娟院士再次出征。她毅然带队前往武汉,在那里战斗了两个多月,直至湖北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后,才返回浙江。
作为医生,李兰娟妙手仁心,救治百姓;作为行政者,她心系农民,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作为科研者,她奋发进取,从最初的人工肝开拓者,到首次创立感染微生态学理论。李兰娟开创了中国医学界感染学领域的许多“第一”,并成长为国内唯一的传染病学院士。
李兰娟把“幸福”定义为“幸福就是看着一个个患者恢复健康”。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不断攻克科学难题,救死扶伤造福人民。李兰娟没有超能力,却做出英雄壮举。她是真正的英雄。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李兰娟:从赤脚医生到一国院士,出身贫寒的她靠知识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