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每一次抗击传染病的行动中总有一个名字被提及——李兰娟。数十年来,她始终坚守在医疗、科研、教学的前沿。李兰娟说,她最开心的时刻有三个:一是把病人治好,二是实验获得结果,三是看到学生成才。
传染病学领域领军人
李兰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传染病学领域领军人、国家内科学(传染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李兰娟曾多次奋战在抗击传染病疫情的一线。她的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也为我国的公共卫生安全筑起一道“防线”。2003年,李兰娟为浙江省防治非典疫情制定了科学措施,确保不出现二代病人、医务人员不被感染、重症病人得到有效救治。2008年,全国多个省市发生较大规模手足口病疫情,她主编的首部《手足口病》专著,向全国免费发放。2009年,甲型H1N1流感发生国际大流行,李兰娟参与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的编写制定,确保全国疫情防控科学规范开展。2013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发H7N9禽流感,李兰娟带领研究团队,联合香港大学,首次明确H7N9新流感病毒的起源,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临床诊治经验也通过《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向全世界首次揭示H7N9禽流感的临床特征和发病规律。她和研究团队成功研制我国首个H7N9病毒疫苗株,改变流感疫苗株依赖国外进口的历史。
“人工肝”的开拓者
上世纪80年代,我国重型肝炎肝衰竭的病死率高达80%。“当时常有肝衰竭病人被送到医院,凡是进去的很少能活着离开。”李兰娟回忆说。
后来,李兰娟在治疗中偶然注意到一个病例:一位患肝肾综合征、昏迷不醒的急性重症肝炎女病人,经过血液滤过透析救治后,竟然奇迹般地好转。从中,她找到了拯救肝病患者的希望和研究攻关的方向。
1986年,李兰娟用申请到的3000元青年科研基金,带领课题组展开“攻坚战”。在国际上,“人工肝”治疗中易出血、低血压等难点一直没解决。李兰娟和她的团队,硬是将难点一个个“啃”下来。
冠以“李氏”名称的“人工肝”技术,使急性、亚急性重症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提高到78.9%,慢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5.4%提高到43.4%。如今,这项技术已推广到全国31个省市、300多家医疗单位,治疗肝衰竭10万多例次。2014年,“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始终冲在医疗和科研的最前线
近40年来,李兰娟一直坚守在传染病学医疗、科研和教学的最前线。2013年,李兰娟当选国际人类微生态联盟主席,这是亚洲科学家首次担任这一职位。今年3月,李兰娟作为卢森堡国际人类微生态大会主席,与5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共同探讨“微生态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肠道微生态失衡这个独特的视角来研究肝病重症化,也是李兰娟近年来科研主攻的方向。她和研究团队揭开了肠道菌群与肝硬化之间的联系,并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为感染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李兰娟还积极推广医疗信息化,她带领1000多名科研人员,历时3年多,在国内率先创建了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的“智慧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体系。
李兰娟这样说:“我人生最大的满足,便是帮助病人战胜死亡,重获生命的美好。”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