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任”成为医患关系的润滑剂
2014-08-28
206

患者获救,家属流泪感谢——这或许是医生“最开心的时刻”之一。这个职业有着无与伦比的成就感,我们还确定地能看到医生和患者和谐相处的美妙时刻。然而,一连串的恶性袭医、辱医事件被报道,也提醒着我们医患关系的不和谐。

每天,成千上万的患者挤破头去三甲医院找专家就医,谁会知道,千难万难挂号见到的医生,会满怀恐惧和纠结在工作?

医生和患者,曾经如同牧歌般美妙、信任的关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种人与人的关系,与生命有关,可从救命的关系到致命的关系,医患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逆转。看病难,咨询医生难,选择治疗难……在患者看来,医院的门难进,辛苦排队几个小时,花费了昂贵的检查费和治疗费,才能得到医生寥寥数语,有时还受到斥责。而医生也是满腹牢骚:工作辛苦、收入不高,还要受到病人的种种冷嘲热讽,甚至投诉。医患之间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其实,医患矛盾最直接的导火索就是沟通不够。好好说话,用真心办事,才是解决“患者委屈,医生苦衷”的一剂良药。

90%的患者希望找好大夫、好主任看病,很多专家主任上午出门诊一般下午一两点钟才能吃上午饭。医生们表示:“患者起大早赶来排队挂号到了中午还没看上,我们能忍心不管吗?加班加点是常事,中间连厕所都没法去,只能忍着。”

据儿科医生介绍,到患儿就诊高峰不少医生都会因过度劳累而生病,为保证患者就医,医生加班加点已是惯例,收费、划价、药方、输液这些所有的部门也都不能下班,都得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就拿穿刺扎输液针来说,当班护士最多要完成300~400人次,即便是非常有经验的护士,一天工作下来眼都花了。家长的心情医护人员完全能理解,但接诊人员也希望带患儿看病的家长能理解他们,医生也是人,工作时间长了也会累,但他们会尽最大努力给患儿把病看好。

每当有突发事件发生,“白大褂”与“绿军装”总是同时出现在现场。医务人员义无反顾、勇于担当的精神,总是给我们力量和激情。回想抗击非典疫情的日子,疫情状况不清楚,缺乏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法,许多医务人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隔离病房,其中有一些人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每个医务人员都知道,疫情就是命令。在应对H5N1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H7N9病毒感染疫情中,我们经受住了考验。近期,发生在西部非洲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已经导致数千人感染,死亡人数超过千名,疫情还在不断扩张蔓延,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在这紧急关头,当地许多医院陆续关闭,医务人员逃离疫区,而我国派驻在这些国家的援外医疗队却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国内许多从事传染病防治的医务人员纷纷主动申请支援疫区。我国先后派出公共卫生专家组、医疗队,驰援西非抗击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同时,一些接诊过埃博拉出血热病人的医疗队员被隔离,他们的安危也牵动着国人的心。

近日,媒体上又报道了几起病人家属在医院干扰正常医疗秩序,引起医务人员强烈反应的事件。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怎么就这么难?

湖南湘潭产妇死亡事件发生后,家属悲痛的心情我们完全理解。因为事发突然,家属没有心理准备,的确难以接受这个灾难性的现实。对医院和医务人员来说,病情凶险,变化多端,救治困难。一些媒体却用“裸体、鲜血、泪水”等字眼,用“孕妇离奇死亡”“大夫集体失踪”等标题,在舆论上对医院和医务人员进行围攻。所幸的是,随着医务人员对于羊水栓塞凶险程度的解释和事件真相的还原,纠纷解决正式进入法律程序。令人欣慰的是,与以往类似事件相比,此次事件中公众和新闻媒体呈现出了更多的冷静和理性。

由于医学的局限性,加之有些地方条件有限,医务人员能力不及,可能造成抢救失败。妥善处理好每一起医疗纠纷,不仅关系到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而且对于保障正常医疗秩序,解除医务人员在抢救病人时的后顾之忧十分重要。

患者的不满溢于言表,医生的窘状也让人同情——这样的“两难”境地,难道就真的没有“药方”?更让我们感到难堪的是,我们面对的一项调查结果,是这样的“危险”——“仅10%患者信任医生”!看来,医患关系之间到了“冰点”阶段,如果不解决,就必会成为“疑难杂症”,就必会继续损害更多人的权益:因为,我们在不信任的环境和关系中,在提高不明显甚至是滞后的医疗服务过程中,根本就不可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双方的“平静”与“和谐”。

医患矛盾加剧“没有赢家”。医院聘请大量保安,医生戴钢盔上班,患者带录音笔就诊……本应站在同一战壕的医患双方,近年日益走向对立,有时甚至演化为暴力。在这一场“没有赢家”的“战役”中,单独靠医患双方哪一方的努力都不能改变现状。

我们由衷地期盼,在对待医疗纠纷和医患关系时,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能够与患者多做真诚沟通。许多事实证明,“信任”是最好的润滑剂。医学需要高度的理性和冷静,但医疗一定要给人温度和希望。患者也要有更多的理性和法治意识,不要以偏激的违法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对于媒体,我们欢迎舆论监督,但期盼新闻媒体能够注重新闻事件报道的真实性和专业性。医生和患者是同一战壕的战友,疾病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一些医护人员坦承,医患关系恶化和频发的暴力事件让医生心理负担很大,变得更加小心谨慎,对一些年龄大、手术风险大的患者有时更愿意推荐保守治疗。不难想象,束缚了医生的手脚,制约了医学的发展,最终受害的是全社会和所有的人。愿和谐的医患关系成为我国社会文明的标志!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