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现输液死亡案,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事件原本不该发生,奈何风险就是来的如此意外!近日,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名1岁儿童,因发烧在某医院输液后竟然死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因发烧就医 输液后意外身亡
12月4日,孙女士带1岁多的儿子琦琦(化名)玩时发现孩子喉咙嘶哑,半夜还发了高烧。
12月5日,孙女士带其前往应县某医院就诊,医生诊断后认为琦琦是感冒引起了喉炎,给孩子打了一针,并做了雾化治疗,但当天下午回家后,琦琦烧得更厉害了。
12月6日,琦琦的家长再次带孩子去医院,医生提出给孩子输液治疗。然而,输完液的当天晚上,琦琦出现肚子胀、嘴唇紫等症状。家长立即带孩子去当天上午输液的医院,结果发现医院关门了,再赶到当地人民医院时,医生告知孩子已经没有心跳。
事发至今,涉事医院、医生就孩子去世尚未给家长做解释。
12月9日,朔州市卫健委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卫健委已注意到网传琦琦在医院输液治疗后去世一事,正在就此进行处理。
截至今日,事故最终原因仍未公布。
检验报告和医药费用清单被公开 医生治疗处方惹争议
该事件发生后,孙女士公开了医院的检验报告和输液处方,引发许多网友热议。有网友认为,根据血液化验报告的结果,患儿并无明显细菌性感染指征,对医生采用抗生素治疗的方式抱有很大异议。
一知名药师指出,根据化验单,医生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方式确实存在争议,即便是出于其他诊疗结果考量,注射用阿莫西林钠与头孢孟多酯是同类型药物,也不应联合治疗,这在临床上属于重复用药。
一儿科医生也指出,公开的医药费用清单中,至少有两个药物不应该使用。第1个不该用的药是注射用赖氨匹林,该药主要成份是赖氨匹林。2018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注射用赖氨匹林说明书修订要求》,批准的适应症是“不适用于口服给药的发热及中度疼痛的治疗”。在不良反应和儿童用药里明确指出,16岁以下儿童使用本品可能发生瑞氏综合征。16岁以下儿童慎用,3个月以下婴儿禁用。
此外,第2个不该用的药是上炎琥宁注射液,该药主要成分均为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钾盐,多用于病毒性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在2009年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明确建议:炎琥宁、穿琥宁注射液儿童慎用。
上述知名药师还介绍,临床禁止对儿童使用阿司匹林退烧是国际上医学领域的共识,其可能引发儿童瑞氏综合征的概率虽然不高,但足以致命。
儿童用药不当有多可怕?医生需谨慎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物也是把双刃剑。对于儿童来说,用药不当就像潜伏在身边的“隐形杀手”,随时都可能会置其于死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千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2/3死于用药不当。而我国人口基数大,儿科疾病占所有就诊人数的20%,也是安全用药隐患的重灾区,不合理用药比例高达12%~32%,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率是成人的两倍。
根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显示,2004年~2016年,该数据库共收到注射用赖氨匹林的不良反应报告6510例,12岁以下儿童的病例报告共1517例,严重报告75例,其中5例导致死亡。较多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药疹、瘙痒、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过敏性休克。
该案例中,虽然孩子死亡具体原因与医生治疗处方是否有直接关系还尚无定论,需等待官方的调查结果,但医生处方中出现了儿童禁用药物,确实值得深思。
此外,该案例也暴露了基层用药的短板。上述知名药师指出,自从18年修改药品说明书之后,大医院的用药已经规范很多,但基层医疗机构在临床用药安全知识更新方面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乐观。
目前药物品种越来越多,用药越来越乱,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现象日趋突出。尤其基层整体医疗水平落后,医疗教育普及相对较差,部分医生无法及时接受规范的合理用药培训,导致药物使用存在着使用不足、使用过度和使用失误的严重问题。不难看出,近年来,因不合理用药引发的医疗纠纷,基本都是小诊所、小型医院“中枪”。
用药需谨慎,我们在呼吁家长警惕儿童用药的同时,更想呼吁的是药品监督局对药品的说明书更加严谨的修订,从源头上消除这些用药的隐患,为儿童用药的安全提供保障!
(环球医学编辑:余霞霞)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1岁男童打点滴后死亡,悲剧给所有人敲响警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