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8月医患冲突不断。恶性冲突如此密集,提醒我们,解决医患冲突已经刻不容缓,再不发力根治恐成当代中国又一“痼疾”。事实上,各地在处理具体医患冲突时习惯依靠的诸如领导批示、上级指示、主管机关高调表态、司法机关强力介入……治标不治本。要从根本上缓解并最终构建良性的医患关系,必须从导致医患紧张的“病灶”入手。那么,“病灶”何在?
为何中国人“理应”幸福却不幸福?
“病灶”是中国医疗供给结构性严重失衡。事实上,对于这一点,政府和许多专家学者早就注意到了,并多次采取措施试图加以改善。然而实际的情况是,每一次的新举措,带来的结果却是失衡愈发严重。
这一点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6月发布的最新数据中就能看得出来。截至当年4月,中国(除港澳台外)拥有的医疗卫生机构达到97.9万个。只看数目字,平均每1400人就对应一个医疗机构,中国人理应觉得幸福,因为这是一个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接近甚至已经达到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准。
但如果对数据做进一步剖析就会发现,在中国近百万医疗机构中,医院约2.5万个;医院中公立医院有13381个,其中三级医院1829个。而统计数据显示的中国人就医习惯,每10个看病的中国人就会有4人选择“医院”,会有1.5人选择三级医院。中国医疗卫生机构2013年总共接诊数73.1亿人次,其中三级医院诊疗人次为12.4亿人次。简单算一下就知道,大约17%的“中国病人”在打破头“竞争”千分之二的医疗机构。
结构性失衡的具体表现
中国近些年医疗改革,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努力实现病人就医的合理分流。然而,数据显示上相关的举措在这一点上完全失败。近几年,选择在三级医院就诊的患者几乎呈井喷式增长,仅仅2013年,三级医院新增就诊就达到1.5亿人次,占当年新增总量的1/4。这是结构性失衡的表现之一。
结构性失衡的表现之二,2013年居民到医疗机构平均就诊5.4次,这个数据虽然和福利国家没法比,却排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之前,比没有全面实行奥巴马医保的美国还高1人次多。但是,中国就诊人次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严重失衡。北上广等地人均就诊近10次,接近韩国、日本,远远超过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数,而许多中西部地区,人均就诊常常不到2次,只比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好。一边是“过度使用医疗资源”,一边是医疗匮乏。而这两种情况相对比较容易引发医患对立。
结构性失衡的表现之三,如果从医生年人均接诊数来看,中国医生2011年人均接诊数2541人次,远远低于日韩的6500人次,也低于马来西亚的3000人次。但中国现实,制度设计上原本应该提供高端医疗服务的工作量严重超标,而制度设计上用于提供基础服务的则严重不饱和。
结构性失衡表现之四,是中国其低无比的诊断费,比农民工搬砖还不如。医生是专业技术活,一个医科学生从跨进大学校门到上岗,少则六年,多则八九年,然而即使缴纳了高额学费终于获得医师资格,在大多数公立医院,门诊普通号的常规诊断费大约在6~15元。在中国近些年的几轮医疗改革中,为了保证病人能看得起病,医生的基础诊疗费是被国家政策最严格控制增长的。医疗服务,或者说医生专业技能的中国定价已经严重背离了其真实价值。
提诊费降药价——想法很好,但诊费提到什么程度,药价能降到什么程度,会不会按下葫芦浮起瓢,收入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总费用并没有降下来。这也是很可怕的。相应配套措施并没有跟上。
原则上,取消医疗价格管制是必需的,尤其是三甲医院医生的诊疗费必须往上提。应该开放医生自由执业,这样,社区的私人诊所提供的全科医生服务就可与三甲医院相媲美,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往三甲医院挤了。
中国的医患双方摆脱对立,那一天还远吗?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