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俄罗斯的免费医疗与国内频频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长期占据医学媒体的头版头条。许多老百姓在抱怨国内“看病贵、看病难”、医疗环境差的同时,纷纷羡慕外国医疗。那么,国外的医疗真的有如国人想象般美好吗?还是有些中国人身在福中不知福?
德国:社会性的医疗保险,其缴费多少与收入挂钩
现在很多人一看到发达国家看病的时候不花钱,就冠以免费医疗,其实哪里来的免费?无非是你不生病的时候就交了钱罢了。但是德国的全民医保很好地照顾了低收入人群。社会性的医疗保险,其缴费的多少是和你的收入相关的。收入少的人少交一点,收入多的人多交一点,但是最后大家享受的医疗服务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就有点儿累进税收的意味。所以,很多时候,德国人谈起自己的收入所得税,往往也会把这一块医疗保险的扣除额也算到税收里面。
德国的医疗行业,包括医院医生、药品器械、医疗保险等等,在全世界都算是比较发达的。大家一听说穷人缴费少,富人缴费多,但是享受的医疗服务都是一样的,或许马上又会激动起来,说:这才是社会主义啊!其实这种对所有人都一样的社会医疗服务,并不是完全让人满意的。一般来讲,真正的富人会觉得这个社会性的医疗保险服务不到位,所以,他们还需要再去买私人医疗保险。这样一来,你就会知道,真正的政府通过社会医疗保险提供的服务仅仅就是保底,不可能把最优的医疗资源配给最穷的人。
价格信号是最合适的选择机制
这也是“全民免费医疗”这种消息传出来,几乎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会给予赞同的原因所在。免费就是取消价格信号。没有了价格信号,我们几乎没有任何替代物来有效的配置资源。如果全中国就那么一个顶尖的外科大夫,但是有100个病人需要救治。他应该给谁去看病?如果没有价格,有谁能够提出一个更加合适的选择机制?
在德华人讲述:在德国就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在德国去看个病,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来讲,有病了得预约,大部分的毛病你得去找私人医生,而他们往往很忙,预约往往被安排在几周之后。所以,一般的感冒发烧,人们都是很少去看医生的,自己在家解决。当然有很多急病,等不了那么长时间,就得去医院看急诊,因为一般的私人诊所是不会有医生半夜里值班等你来的。
有一次该名华人的儿子晚上突发皮疹,浑身发痒,只好去医院。夜班医生出来看了一下,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打了一针类似镇静剂的药,就让回去了。这么不到十分钟的处理,最后的账单是150马克(相当于750人民币,这是2001年的事情,所以还是用马克,现在的价格不知道有没有上涨)。而这仅仅是医生的诊断费,药费是另算的。
在德华人讲述一次看牙医经历
该名华人由于牙龈肿疼好几次,不得已约了医生。医生人很好,握手、寒暄、(当然比人民日报记者遇到的头都不抬的医生态度好百倍)拍片、检查,最后遗憾地说:“你这个牙齿没有医疗价值了,需要拔除。”该名华人别无选择,遵医嘱,拔了。过了几周,被拔的牙齿周围的一个牙龈又出现同样问题。他又去看这个医生。同样的预约、等待、见面、寒暄、检查。最后医生再次遗憾地说:“你这个牙齿没有医疗价值了,需要拔除。”
但这次,该名华人并没有遵医嘱。过了一个月,他飞到国内,找了一个熟悉的中国大夫看,这名中国医生是这样跟他说的:“没有必要拔除,因为这个牙齿是好的,不好的是牙龈周边的感染。如果你小心一点,注意口腔卫生,不要让细菌进入,就不会发炎。”
这样的事情在德国并不少见。一个去德国实习的中国医生发现,好几个病人仅仅是生理性的囊肿,并不需要手术切除,过一段时间会自己消退的,也被医生拿来动手术切除了。
与德国比较,现今国人的就医抱怨合理吗?
中国现在很多的大城市居民整体抱怨看病难,有点儿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味道。人民日报的记者为了儿子一个感冒发烧,要去三甲医院看病,还不停地抱怨三甲医院里面的医生处理他的孩子不认真。这种事在德国会怎么样?我估计你连三甲医院的门都进不了。所以,中国现在有没有看病难问题?
我说有,但是这个问题存在在哪里?不是在北京、上海,而是在全国广大的县城里。我们50%以上的人口住在农村,农村人生病,别说三甲医院,县医院都还离着几十里地呢。可是我们把全国最好的医疗资源配备到了北京、上海,北京上海人去这种地方看病还嫌贵,还嫌人太多。你去周边的县医院看病不就便宜而且人少了吗?
外国医生真的强于中国医生?
我们现在去国内医院看病,都喜欢用进口药。所以,德国的医药公司在中国大发其财。慢慢地,我们把对外国药的信赖转移到了对外国医生身上,觉得外国医生都是医术高明的神医。想想也是,人家的医生至少要读十几年的书,不是博士根本没有机会当医生。读到了博士,还要在医院里面做七八年的住院医生,然后还有各种各样的资格考试。等到你有了私人开业的资格,差不多成了四十多岁的小老头或者小老太太了。这还不算神医吗?不过,在中国医生的眼里面,这真的都是浮云。
一个去德国医院观摩过的中国医生说:那医院的设备真的没的说,但是那里的医生一年接待的病人还没有我一个月多!俗话说“熟能生巧”,我们看病也挑“有经验”的医生。经验是什么?不就是接待病人的人数吗?一个中国医生有着十倍于德国医生的经验。我觉得,如果他不是十分白痴的话,其医术也要比同类德国医生搞出一大截。上述在德华人的一次看牙医经历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所以,社会性的医疗保险,固然是给了穷人看病的基本保障,但是也会滋生很多的过度医疗。我们现在的医疗改革,从发达国家那里可以借鉴很多的经验,也有很多的教训。并非很容易地照搬就是。
其实就算是在德国,政府也不可能为了全民医保买单。即便是在已经买单的医疗服务部分,也不是说就消灭了价格和市场原则。我们看到的是市场原则得到基本尊重的同时,对低收入阶层的有限度补贴。而我们中国的困境,不仅仅是对穷人的补贴不够,更重要的是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市场机制。建立市场机制,恢复价格信号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然后再通过税收调节,给予穷人一定的帮助,是现代混合经济的一般原则。即便在医疗行业也是如此,并没有什么特殊性可言。
国外的医疗政策其实并非如国人羡慕得那般美好。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的。医改也需要一个过程。医疗环境的改善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细细想来,大城市的国人就医已经很方便了,就不要再多加抱怨了!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