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公立医院编制“拦住”医生,名存实亡
2014-09-04
193

编制,无疑已经成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最大的阻力之一。“合理核定编制”政策推进异常艰难,难怪有的地方直接提出废除公立医院编制。实际上,县级公立医院编制早已名存实亡,而且成为“拦路虎”,将一个又一个医生拒之门外。对于县级公立医院,编制到底是存还是废?您怎么看?

编制概念名存实亡

编制具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对人员数量和领导职数下达约束性指标,二是作为财政拨款的依据。实际上,目前县级公立医院的编制既没有控制住普通员工,也没有限制住领导职数。加之很多县级公立医院均为自收自支,财政并不负担人员工资。因此,对于县级公立医院,编制已经名存实亡。一方面在普遍超编的情况下,人照进;另一方面领导职数随意安排。基于此,医院基本上已经没有编制概念。

被拦住的只有医生

应该受编制约束的组织、人事和财政部门在行事自己职权的时候并没有把编制当回事,但当医务人员有事要求他们的时候,“编制”便突然扑将出来横梗在路上成了拦路虎,将他们一个个拒之门外。一是进院。医科类大学生,他们都是医院需要的,往往应该进入医院成为编制内的人却进不去,美其名曰“没有编制”。反之,有很多医院不急需的人却一个个都进去了。二是晋职。医务人员努力一辈子,就是想早一点儿晋职,涨一点儿工资。然而,辛辛苦苦拿到了上面规定的论文(论著)、外语、千辛万苦弄到了接连三年的年度考核“优秀”,准备好了需要的病历,填完了许许多多的表格之后,没想到一个“没编制”就让一切成为泡影。三是聘任。费尽千辛万苦,经历了材料审核、现场答辩,好不容易职称批下来了,但是人事部门不聘还是白搭。聘书拿不到,工资调不上。理由还是一个,没有“岗位设置”,根本还是没有编制。

编制前路何在?

既然已经名存实亡,既然已经成为县级公立医院发展中的拦路虎,为什么在改革中不能下狠手、动快刀?和所有改革一样,之所以难,就是因为这里面纠结着太多的权和利。十八大之后,新一届中央领导多次提出“简政放权”,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在今年出台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意见中也提出“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这便是县级公立医院编制改革的方向。什么是备案?就是存档备查,即你有义务让上级主管机关或有关机构知道某件事,但不需要他们的批准同意。这也就是说,医院可以依据实际开放床位数按照精简、高效、科学、合理的原则,自主编制本医院的各级各类人员的配置,不再需要上级有关部门批准。

当然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自然不错,实际上也许并不容易。一方面权利总是很美很诱人,放弃需要极大的勇气;另一方面,李克强总理曾经约法三章,本届政府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因此一谈到县级公立医院编制,一些地方很可能拿这个当挡箭牌。

在去行政化条件下,公立医院可以逐步取消身份管理,变成岗位管理,将医生变为社会人。但是,将医生去单位化全部变成社会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全面推开暂不可行。编制制度仍需要改革,使其变得更合理。

定编定岗不定人,这七个字是公立医院人事改革的核心。给编制、给岗位,但是人不定,采用聘用制合同制,让医生真正变为社会人,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新模式。

我们不希望“编制”二字让更多的好医生流失。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