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局限性:医生可以扶伤,但不能救死!
2014-09-05
837

为什么花了钱、吃了药,毛病还是没痊愈?为什么每年体检都正常,今年突然“亮红灯”……病人常问的问题,往往是医生最不知该“如何回答”的问题。不难发现,人类对健康的无限渴求,与人类对医学的有限认知,似乎是无法调和的一对矛盾。但医患都应理解: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学科,医学也是有风险的,患者应理性看待医疗技术的局限性,理解“医学的无奈”。

医学是个不完善的学科,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学科,具有局限性,但是很多患者和患者家属并不明白这一点,他们总是希望医生能给出百分百明确的诊断结果,治愈他们所有的疾病。但这现实吗?

秦伯益:人类永远战胜不了疾病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药理学家秦伯益院士说:“我觉得医学的局限性是绝对的,人类未必能消灭疾病,而疾病也永远消灭不了人类,这就决定了斗争永远不会完结,除非整个地球上的生命都灭绝了。不只是疑难杂症没有办法解决,即便对于一些治愈了的疾病,还会出现反复,还可以回潮,比如现在说的结核、疟疾、肝炎、性病、毒瘾,全在大幅度回潮。”

结核病虽然在上世纪中叶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但是没过半个世纪,结核病已经对一些一线药物耐药,全世界每3-5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结核病。

半个世纪以来,如果从人类角度来看,人类杀灭了很多结核杆菌。但是从结核杆菌角度来看,人类是帮它们育种了。人们常说“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那对耗子来说,没被猫抓到就是好耗子,对结核杆菌也是这样。人胜还是病胜,永远是道高还是魔高的问题,分不出胜负来。

周国平:医学可以扶伤、但不能救死

当代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其著作《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周国平以个人的经历,描述了当3个月大的女儿妞妞患上先天性癌症,他作为一个父亲的抉择,他对医学局限性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首先,他说医学有不可超越的界限,这是不管医学发展到怎样先进的地步,都有不能攻破的疾病,所以人总有一死。19世纪以前,致死的主要疾病是细菌和病毒感染,通过19、20世纪医学和药物学的发展,感染已经不是大问题了。

他认为,目前人类主要的致死疾病是退化性疾病,是因器官衰老造成的,比如癌症、心血管等疾病。这些疾病以前发生得比较少,是因为绝大多数人活不到患这些病的年纪。

“我们平时总说医学的使命是救死扶伤,我觉得医学可以扶伤、可以治病,但不能救死,我个人认为医生和病人需要形成共识,根据医学这种根本的局限性来确定医学的边界和目的。可以治的病要去治,治不了的病要改善生命质量。”但具体如何去做,如何确定医学的边界和目的,目前尚无好的解决办法。

周国平:医学更应关注患者本身,关注心灵安慰

身为哲学家的周国平,尤其关注患者本身。他说,患者的身体需要治疗,心灵更需要安慰,对一个患者来说,不管病可治还是不可治,他永远需要安慰。人生病的时候,是他最脆弱的时候,对是否受到尊重、医生态度非常敏感。

安慰也不一定是要医生说一些安慰的话,因为患者能感受到医生对他是否有同情心,是不是尊重他。当一个人受到病痛折磨时,在医院还得不到尊重,他的心情会沮丧到极点,他会觉得世界是丑恶的,人生是可悲的,如果受到善待,他对世界和人生都会有信心。

可以说,医学是个不完善的学科,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学科,它不可能像数学、物理那样精确。最好的医生也不能计算出一个病人什么时候死亡,甚至我们都不能计算出来一个感冒的病人什么时候痊愈,一种药物用到一个病人身上会有什么后果,常常是我们在一些病人的身上得到的经验用在另一些病人身上,这是当代医学的现状,每个病人个体有很大,结果可想,经常出现不可预料的结果,这是病人和医生都不希望的,这令我们很难堪,也是公众不能相信的,但这是现实。

可医学需要人文精神,我们应强调医疗活动以病人为中心,把病人视为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损伤的机器”。在诊疗过程中,应贯穿着尊重病人、关怀病人的思想,主张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将“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医患才会和谐!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