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博士医生日夜手术周末值班 却即将被辞退?!
2021-05-27
2026

近日一名39岁博士医生的遭遇,不禁让人怀疑天道酬勤并非真理。陈医生名牌大学博士毕业,在一家三甲医院做外科医生:白天在科室轮转,晚上参加急诊手术,周末在医院值班,曾自愿报名投身武汉抗疫一线……工作无比勤奋。按理说,这样的医生应该前途一片光明,可现实是陈医生就要被医院辞退了,因为他没完成规定的“科研任务”。
 
达不到“科研”要求 勤奋的陈医生被“晾”一边
 
陈医生,2013年从一所名牌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湖南一家三甲医院做外科医生。
 
2018年,陈医生开始做总住院医师,在普外各个专科轮转,白天手术,晚上急诊手术,周末在医院值班,还曾60小时无眠无休。工作勤恳敬业的陈医生,鲜有闲暇时光。偶有闲暇,还要见缝插针写论文,发表过多篇SCI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疫情来临,陈医生还自愿报名投身武汉抗疫一线。
 
在外人看来,陈医生学历闪亮,还如此勤奋,未来一定前途无限。但是,现实是陈医生连转正都成了问题。医院已经给陈医生下了最后通牒:要么转岗做技师,要么辞职。理由是没有完成医院规定的“科研任务”,没有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而在医院里,与陈医生境遇相似的年轻医生还有多位。这些年轻医生曾多次跟医院领导陈情,但是无用。眼下,陈医生们被“晾”了起来,医院已经不再给派活,每月只能领取2000元生活费。
 
临床败给学历、科研 很常见!
 
事实上,“超级医院”里人才济济,像陈医生一样,因为科研或转不了正、或评不了优、或晋不了级的年轻医生,不在少数。甚至许多工作十几年的优秀医生,临床技术过硬,仅仅因为学历不够,就直接被Pass掉
 
纪录片《人间世》中,上海交大附属新华医院小儿急危重症医学科的主治医生朱月钮和她的同事老张,不也是如此处境吗?
 
老张为人认真勤奋,性格随和,是科里的骨干,和朱月钮一同搭档工作了十年。儿科医生待遇不高,工作强度很大,老张很少抱怨。但最后老张还是辞职去了私立医院。
 
因为在新华医院这类大三甲医院,职称评定对学历、论文、课题等等的要求非常高,而职称又与收入直接挂钩。可老张只有本科,仅因这一点,他继续晋升的大门就被牢牢关紧了。
 
事实上,即便如朱月钮,70后、博士学历、在PICU工作了十多年,因为病号多、医生少,留给她做科研的时间实在有限。从2014年起,她连续4次都没评上副高职称,直到第5次才评上。
 
临床终究还是败给了学历、科研…一些医生说,现在医界特别是“超级医院”出现了一种怪现象:许多年轻医生不愿意下临床,喜欢进实验室。因为进实验室的工作比临床轻松,收入也不低,且更容易出“科研成果”,职称晋升也相对更快。
 
医院也是被各种排行榜裹挟的受害者
 
医生们如此遭遇,看起来医院是罪魁祸首。可深究下去,医院也是被迫无奈,也是受害者。
 
近些年,各种名目的医院排行榜层出不穷,且多将科研作为重中之重。
 
排行榜推出之初,一些大医院还不太在意。但几年下来发现,一些“地位”略逊于自己的竞争对手,突然在排行榜上强势崛起,惊出了一身冷汗,只好也加入“打榜”战团;还有一些本来名不见经传、实力平平的医院,经过奋力“打榜”,取得了与一些“百年老院”同榜的地位,这让不少医院从这种“逆袭”中看到机会,也加入角逐……
 
“年轻医生不拿课题,不争项目,不发论文,医院的排名怎么上得去?医院的金字招牌怎么保得住?我们院长在会上就是这么说的。”一家大型公立医院的有关负责人表示,“院长怎么能不关心排名呢,这不光是院长个人的成绩,还关系到医院的地位,更关系到医院未来能否争取到各种资源。”
 
于是,医院被各种排行榜裹挟前行,能够跻身排行榜“十强”“五十强”或“百强”,成为许多医院的梦想。医院有压力,自然会分解之后向下传递,分摊到每个医生头上。
 
此外,近年来,随着医院对于科研产出,对于论文发表的重视,医院科研岗也随之越来越火。由于医院科研岗的特殊性,应聘者可能并不需要具有临床背景,那些更易出科研成果的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相关人才,反而更受到医院的青睐。
 
当其他非临床专业人才越来越多地涌入医院,发表更多的论文,这对临床医生势必会产生影响,压力更是大。
 
对此,虽然医界众多专家呼唤更科学的评价体系,但什么样的体系更科学,如何建立?众说纷纭,没有达成共识。或许,内卷是永恒的旋律。
 

进退维谷的陈医生们出路在哪?
 
最近,在医学圈兴起了一个概念,叫“临床躺学”,是由普外科医生@陈子杨Dr.outside在知乎上提出:为避免医院“内卷”式竞争带来的受累和受伤,临床医学生在就业时,可以选择放弃成为全国知名专家的想法,远离北上广等一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直接转头“躺进舒适圈”,回到十八线小城市以获得稳定,轻松的生活。
 
简而言之:与其去三甲医院拼命,不如回家躺平去基层医院。
 
去三甲医院拼命还是去小医院大展拳脚呢?对于上文中的陈医生来说,有人建议,只要他离开其所在的“超级医院”,不必去基层医院,去一个比“超级医院”稍差点的医院,就可以摆脱现在的境遇。
 
可是,陈医生此时是被迫离开大三甲,跟一毕业就自己选择去小医院,完全是两码事。当初削尖脑袋进去了大三甲,估计也赢来了不少人羡慕的目光;如今铩羽而归,心理上的打击,周围人的异样眼光,七大姑八大姨的说三道四,估计也够陈医生喝一壶的。陈医生的处境,实际上是进退维谷!
 
对于陈医生们的出路,你有更好的建议吗?欢迎在下方留言区献计献策。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医生忙于论文,临床败给科研:被“排行榜”搞坏的医院生态

(2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