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正与张文宏跨界对话 谈抗疫带来的“学医热”
2021-06-28
486

6月26日,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和上海医科大学校友会共同主办的医艺承扬大讲堂上,上海市原副市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外委会主任赵启正与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展开跨界对话,就当前国际国内疫情形势、抗疫过程中科学与文化的作用、抗疫带来的“学医热”等话题进行交流和讨论。
 
中国取得抗疫成果离不开三大支柱
 
中国抗疫取得成功,哪些因素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对此,赵启正认为,中国今天取得的抗疫成果离不开三大支柱:1、中国政府在调配资源等方面的高效率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2、中国在医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和民众的文化素养;3、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如虎添翼”,给防疫工作以支撑。
 
张文宏也表示,此次抗疫规模之大、程度之深、速度之快,在教科书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按照国外的预测模型,中国控制疫情至少需要一年时间,但事实上中国只用了2~3个月。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支撑。
 
要倡导最优秀的学生来学医
 
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不论报酬、不计生死,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成为和平时代“最可爱的人”,抗疫也掀起了“学医热”。对于此次抗疫带来的“学医热”,赵启正与张文宏也进行了解读和探讨。
 
赵启正表示,自己是学物理出身,相比研究“没有思维的物质”,医生要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变化多端的病毒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面临的挑战更大,因此,“要倡导最优秀的学生来学医”。
 
张文宏也坦言,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优秀生源投身医学。“优秀学生来学医,一定是超越了对于经济利益的考量,有着崇高的情怀。”赵启正也表示:“如今向往医学的年轻学子们,他们正是看到了抗疫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勇敢无畏。选择投身医学,说明他们的优秀不只是分数上的,更是品格上的优秀。”
 
医学渐渐回暖 还需共同努力维持这份“学医热”
 
古语有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者自古便烙印下“悬壶济世、仁心仁术”之名。
 
医药教育永远都是精英教育,需要吸引最优秀的人来学医药。但最近一些年,由于种种原因,最一流的学生总是学习经济和法律,医学的总体吸引力并不强,甚至还有类似“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的调侃。
 
不过,在这次疫情中,国民重新认识了医学的重要性。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成为“全民偶像”,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成为民众心中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医学渐渐回暖,抗疫掀起了“学医热”。
 
那么,如何维持这份“学医热”呢?这就需要社会与国家共同努力。从社会层面上,这几年医患矛盾问题不少。我们需要用法律去规范每个人的行为,既包括规范病人的行为,也包括规范医生的行为。同时,还需要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此外,培养一个医生不容易,更需加大对于医学生培养的投入。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赵启正与张文宏对话:倡导最优秀学生学医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