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是中国第四位高发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已经位居第二。在现有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下,中国肝癌患者5年的总体生存率不足20%。2021年7月,《Lancet Oncol》的一项随机、开放标签、Ⅱ~Ⅲ期研究,考察了一种联合用药与索拉非尼治疗中国肝细胞癌(HCC)的效果。
背景:中国具有较高的HCC负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主要的致病因素。HCC患者具有较差预后和大量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Ⅱ~Ⅲ期ORIENT-32研究旨在评估信迪利单抗(一种PD-1抑制剂)联合IBI305(一种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物)vs索拉非尼作为不可切除的HBV相关HCC的一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这项随机、开放标签、Ⅱ~Ⅲ期研究在中国50个地区进行。患者入组标准为:18岁或以上,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或临床证实为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CC,既往未接受过全身治疗,基线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态为0或1。研究的Ⅱ期部分,患者接受静脉信迪利单抗(200mg,每3周1次)+静脉IBI305(15mg/kg,每3周1次)。Ⅲ期部分,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信迪利单抗+IBI305(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物组)或索拉非尼(400mg口服,每天2次,索拉非尼组),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通过交互式网络响应系统,使用置换块随机化进行随机分组,区组大小为6,并根据大血管侵犯或肝外转移、基线甲种胎儿球蛋白水平和ECOG体力状态进行分层。研究Ⅱ期部分的首要终点指标为安全性,在所有接受过至少一次研究药物的患者中进行评估。Ⅲ期部分的首要复合终点指标为意向治疗人群中,总生存期和独立放射审查委员会(IRRC)根据实体肿瘤应答评估标准(RECIST)1.1版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研究已对新参与者关闭,随访正在进行,以便获得长期结局。
结果:2019年2月11日~2020年1月15日,研究者纳入了595名患者:24人直接纳入Ⅱ期安全性试验部分,571人随机分配至信迪利单抗+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物组(380人)或索拉非尼组(191人)。Ⅱ期部分,24名患者接受了至少一次研究药物,客观应答率为25.0%(95% CI,9.8~46.7)。基于Ⅱ期试验的初步安全性和活性数据(其中,7/24人[9%]发生了3级或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开始随机Ⅲ期试验。数据截止时(2020年8月15日),信迪利单抗组和索拉非尼组的中位随访期分别为10.0个月(IQR,8.5~11.7)和10.0个月(8.4~11.7)。信迪利单抗组比索拉非尼组具有显著性长的IRRC评估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4.6[95% CI,4.1~5.7] vs 2.8[2.7~3.2]个月;分层HR,0.56;95% CI,0.46~0.70;P<0.0001)。第一次总生存期中期分析结果显示,信迪利单抗组的总生存期显著长于比索拉非尼组(中位未达到[95% CI,未达到~未达到] vs 10.4个月[8.5~未达到];HR,0.57;0.43~0.75;P<0.0001)。最常见的3~4级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为高血压(信迪利单抗组55/380人(14%),索拉非尼组11/185人(6%))和掌跖红斑感觉异常综合征(0 vs 22[12%])。信迪利单抗组123人(32%)和索拉非尼组36人(19%)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信迪利单抗组和索拉非尼组分别有6人(2%;1人肝功能异常,1人肝衰合并胃肠道出血,1人间质性肺疾病,1人肝衰合并高钾血症,1人上消化道出血,1人肠扭转)和2人(1%;1人消化道出血,1人不明原因死亡)因发生治疗相关不良事件而死亡。
结论:在不可切除的HBV相关HCC中国患者中,与索拉非尼相比,作为一线治疗,信迪利单抗+IBI305表现出显著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获益,且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特征。该组合方案为此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选题审校:吴紫阳 编辑:余霞霞)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Lancet Oncol. 2021 Jul;22(7):977-990.
Sintilimab plus a bevacizumab biosimilar (IBI305) versus sorafenib in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ORIENT-32): a randomised, open-label, phase 2-3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