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医患信任缺失、冲突频发,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患者就医期待的都是从医生那里得到好的服务,医生也希望能把患者的病治好。然而到了最后,双方却都颇有怨言,这其中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医患沟通不充分是医患纠纷的一个重要隐患。决定医患沟通的一种重要因素是时间。因为时间有限,医疗中一些原本不应该被简化的程序和标准被简化,而这些流程对患者而言却至关重要。比如,在我国,一个病人去看病,会在查资料、挂号、排队上忙活大半天,医生与病人交流的时间却只有三分钟。也许有些病不是什么大病,在三分钟内也能说明白问题,但是,病人的心理是极不舒坦的。
相比,在美国,如果孩子患有一种比较罕见的疾病,到了美国哈佛医院,通过预约系统确定了一个时间去看病。每个医生,都有护士和秘书与患者进行事先沟通,以便确定初步的情况,提高效率。负责看病的是一个很高级的医生,在独立的诊室,先是与孩子和家长聊天,了解生活和家庭,然后才是诊断过程,最后是解释病情和告知事项,占了相当大的时间比重。最后的诊断报告不是当时给的,医生要根据临床记录,拿出额外的时间再做出研究之后,才会向患者提交正式报告。在中国,这个过程中的很多环节,被忽视或者被省略掉,这就像吃快餐一样,没有太多讲究,但是也没有营养。
你可以说这是中国的医生数量太少的缘故。先不说究竟全中国的医生够不够用,但是对于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中国而言,截至2009年,每千人城市人口的医生人数是1.75人,而每千人农业人口的医生数只有0.47人。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生工作强度很高,每个病人的诊疗时间也被尽可能缩短,看病的质量可想而知。而根据美国医疗网站medscape对全美22种专业共15794名医生进行的调查,70%的医生每周的工作时间在55小时以下。23%的医生每周接待病人在49人以下,41%的医生每周接待50到99人。在相同的工作时间内,接诊的病人较少并不代表低效率,而代表医生可以在每一个病人身上花更多的时间。有15%的医生甚至在每一位病人身上要花去25分钟以上的时间。
因此,可以看到,调节医患关系医疗体制需要跟进,首要需要解决医生的问题,让医生自由执业,不再顶着过大的压力工作,让医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跟患者沟通。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