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医生从“天使”变成了“魔鬼”?
2014-09-26
739

曾经,医务人员被奉为“天使”——热情、严谨、精湛、高尚。如今,医务人员却被一些人视为“魔鬼”,甚至还出现尖刻的评价:“医生分两类,一类是图财,一类是害命。” 为何医生从“天使”变成了“魔鬼”?到底何谓医者?

何谓医者?这个问题太好回答了——医者,仁也。他们妙手仁心,救死扶伤。他们是白衣天使,是生命的守护神。然而,这个问题又太难回答了。在绝大多数有关医疗行业的公共事件中,医生群体却又是另外一副样子,他们时而手拿盾牌、头顶钢盔,弱势如严重缺乏自我保护的社会最底层,时而又开出天价医药费、伸手向患者讨要红包,强势得让人生畏。医生,似乎总以一个负面形象呈现在公众面前。

对医务人员的不堪评价,不论是“丑化的舆论”,还是“惨痛的现实”,都是社会的悲哀。因为,如果是“丑化的舆论”,这样的不公与伤害,会影响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如果是“惨痛的现实”,那么,医务人员道德滑坡只会带给患者更多的苦难。

事实上,有两种医生形象,一种存在于观念和期待中,一种存在于不断被复制和强化的个案里,前者被过度美化与神化,也被寄予了过高的职业期待和道德期待,以至于人们总会固执地认为,医生就该手到病除,永远春风满面,而后者又被片面化和标签化解读,很多时候一起偶发的个案就会让整个医生群体都陷入千夫所指之中。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正是由于这种认知上的两极分化还在不断扩大之中,理想与现实呈现剧烈的反差,医患之间才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冲突与对立。

现在,我们吁请公众给医务人员一个公正、公平的评价,希望公众摒弃那种对医务人员形象有损的尖酸刻薄的评价,还原医务人员救死扶伤、高度敬业的形象。要想真正让医务人员复归美好的形象,赢得公众高度的赞赏与良好的评价,当务之急,还是理性审视“天使”为什么会变成“魔鬼”。

不可否认,当前的确存在一些医务人员收红包、吃回扣、拿提成、牟取不正当利益的丑陋现象,对此,我们应该坚决予以强烈的道德谴责。但是,必须承认,这样的害群之马,毕竟还是医务人员群体中的少部分人。我们不应该因此就否定整个医务人员这样一支队伍,否定他们为公众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做出的巨大贡献。因为这对整体医务人员而言,确实是一种不公平。

更重要的是,当前医务人员的形象被扭曲异化,还有着深层次的制度成因。那就是,长久以来的医疗体制的种种积弊,在具象的医疗现状中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让医务人员成为替罪羊,从而极大地破坏和损害了医务人员的形象。

这些年,关于我国医疗体制本身存在诸多的弊端,曾引发专家学者无数的指摘。尽管医疗体制改革在不断推进,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医疗体制旧的问题未能根本解决,还出现了种种新的弊病。囿于体制原因,公立医院一面要承担起公益的职责,一面又要面对没有政府财政投入的生存困境。最终,“以药养医”就成了当前医院运行的不二选择。

而对医院的“以药养医”行为,政府部门本身缺乏有效的遏制措施。而且,当前大量实行政府定价的药品,本身价格就定得极高,在这样的药价管理体制下,药品降价一次又一次,药价却越来越贵。与此同时,当前我国推行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依托的是“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低水平”的医保,很难让患者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医保也未能真正担当起应该起到的社会责任。在这样的背景下,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同时囿于自身的认知,医患关系长期处于对峙紧张状态,公众很容易将不满的口水吐向了医务人员,由此造成对医务人员评价有失公平与公正的现状。

怀疑医生,甚至敌视医生,在更多时候会成为一把双刃剑,让患者自己受到伤害。不论是中国古代还是最新的医学观点都认为,完善的医疗体系,离不开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不相信大夫,不但会因为心理的因素影响治疗效果,还容易使医生产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思想,影响工作的主动性。更为严重的是,越来越差的医生形象,将影响社会对医生的职业认可,让一些素质较高的群体,不屑从事医生职业,如此,受损的将是我们整体的医疗水平!

不要把负面的东西无限的放大。医生和患者之间,最重要的是信任,只有信任,才有能使每个人在患病的时候,得到最及时和最好的治疗。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任何一个社会,医生都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因为他们肩负着维护人类健康的职责。医生当自爱,社会也当尊重和关爱医生。丑化甚至“妖魔化”医生,既是社会的悲哀,也是社会的耻辱。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