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本围绕女性健康的轻松读物、医学科普书《子宫情事》在医生微信圈热议,并得到郎景和院士与作家冯唐的极力推荐。但它的书名——《子宫情事》颇受争议。该书名仅仅是为了“夺人眼球”吗?还是另有隐情?科普,是福泽大众还是不务正业?
关于《子宫情事》作者谭先杰
他来自大山,心怀梦想,希望能帮助所有像他母亲一样患上肿瘤的病人摆脱病痛。他自诩是“一个喜欢写点东西的手术匠”,热衷在微博上普及妇产科知识,曾共同主编《协和名医谈妇科肿瘤》,近期又出版了一本围绕女性健康的轻松读物《子宫情事》,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
他就是协和医院妇科肿瘤医生、博士生导师谭先杰。
科普,是福泽大众还是不务正业?对于一个妇产科专家而言,谭先杰对此有自己的判断。很多人对谭教授并不陌生,他从放牛娃到协和医院知名专家的故事,打动了很多人。
他表示,《子宫情事》的理想阅读对象不是已经罹患了疾病的病人,而是身体完全正常或稍有不适的女性,当然还有她的丈夫、男友或家人。作为妇产科的男医生,他很愿意为女性讲述子宫情事。因为,每个女性患者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说不定身后就藏着一个像他当年那样的半大孩子。
仅仅是为了“夺人眼球”吗?还是另有隐情?
(以下为作者自述)
作为一名妇产科男医生,我经常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当妇产科医生?非正式场合,我通常以玩笑化解。但在正式场合,我的回答都是:母亲的病故,让我走上了从医之路;由于她死于妇科肿瘤,我选择了妇产科!
这是30多年前一名12岁少年对母亲的承诺。
母亲到底得的是什么样的妇科肿瘤,我和家人一直都不清楚,直到2012年我到哈佛大学进修学习。那天傍晚,我观摩手术后躺在哈佛医学院的草坪上,从头到尾对母亲的病进行了分析,最后觉得是子宫内膜癌。这种病如果发现得早,治疗效果很好。如果当时有一些医学常识,母亲能够早些就诊,也许不会那么早就离开。我的心一阵刺痛……
的确,从医的头20年,我似乎就是在兑现向母亲的承诺—上医学院,当医生;到大医院,当什么病都能治好的医生。一路走来,住院医生,主治医生,主任医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新星……然而,随着资历和光环的增加,我越来越明白,什么病都能治好的医生并不存在!对于很多晚期疾病和肿瘤,医生和医学依然苍白无力。但是,如果人们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在疾病初起甚至未起时就发现苗头,早期就医,结果就大不一样。这其实并不是新的观念,但哈佛草坪上的冥想让我真正体会到这一观念的含义。
同时,哈佛医学院的健康教育也让我很受触动。面诊过程中,医生们用的语言非常浅显,几乎没有深奥的专业词汇,如果患者不明白,会变换方式打比方。面诊结束之前,医生还会给病人一张小的插页,上面印着深入阅读的科普文章网址。我突然醒悟,这才是医生要给病人提供的服务:让病人从权威专家那里得到准确的资讯,而不是自己通过鼠标点击得到难辨真假的信息。
我先在自媒体平台上发表了50多篇女性健康科普短文,然后应邀到电台和电视台做健康节目,在报刊杂志发表科普文章,还与向阳教授一起主编了《协和名医谈妇科肿瘤》。尽管人们对《协和名医谈妇科肿瘤》的评价不错,但我个人认为其风格偏于传统,很难引起普通读者的兴趣。相反,我在微博上发表的诙谐科谱多次被转载,于是我萌生了写一本供健康女性阅读的特别科普的念头。但是,如何剥离传统科普却让我有些为难。
我发现,男医生写男人的事儿,可以得心应手,即使用词有些过分也是潇洒、酣畅;女医生写女人的事儿,可以无所顾忌,甚至用词再过分都被认为前卫、新潮。唯独男医生写女人的事儿不可以为所欲为,用词稍微不当就会被认为流氓、猥琐……所以,我不能太过自由,太过新潮。
我来自土家族山寨,我的族人分为两类,有的能歌善舞,有的擅编顺口溜。童年和母亲一起为生产队放牛时,她很早就教我背《三字经》。也许是这个原因,我很小就属于编撰。而我看过的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还有金庸的武侠小说,都是让人欲罢不能、一气读完的章回体结构,于是我萌生了借用章回体小说的套路写一本女性健康科普的念头。
从何处切入?我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子宫。“它是每人都曾住过的黄金居室,温馨私密;又是女性每月生理现象的源头,忠实无比。它给万千家庭带来天伦之乐,让人惊喜;它又是某些女人心中的伤痛,难以平息……如果说红颜如花、女人似水,那它就是花之蕊心,水之灵魂!”于是,我决定围绕子宫,一回一回向女性讲述怀孕分娩和生殖健康问题,并将书取名为《子宫情事》。这里的情,有病情,有亲情,也有爱情。
疾病预防,这才是医生要给病人提供的服务
坦白而言,我们国家的科普工作做得不理想,尤其是医学领域。以前,是科学工作者们不太重视科普,人们获得知识的渠道也有限。现在情况变了,人们获得知识很容易,鼠标一点,海量知识就来了。但鱼龙混杂。而有些所谓的“科普”既不科学,也不严谨,甚至没有良知,而是一些为了商业目的写的软文。
在一些医院,医生做科普,会被认为不学无术,不好好做科研,去不务正业。其实,科研和科普不冲突。有科研,有原创,有临床经验,医学科普才有底气,否则科普你抄我抄大家抄,质量就会下降。一些没有医学背景的人写的医学科普与“纸上谈兵”一样危险。
就如谭先杰教授上文所言,在国外的面诊过程中,医生们用的语言非常浅显,几乎没有深奥的专业词汇,如果患者不明白,会变换方式打比方。面诊结束之前,医生还会给病人一张小的插页,上面印着深入阅读的科普文章网址。疾病预防,这才是医生要给病人提供的服务。我国医生不妨试着去做!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