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1岁医生猝死 同仁的泪悼戳痛网友
2022-01-24
870

春节临近,年味渐浓。就在这喜庆热闹的氛围之中,一位风华正茂的医生,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骨科的牛学强主任,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猝然离世,年仅41岁。41岁,房贷或许还未还完,却开始买墓地了……让人无限伤感!
 
同仁泪悼:正是风华正茂 无限的悲痛和惋惜
 
牛医生出事后,其同事和同行不敢相信,一起工作的情形还在眼前,却已是天人两隔。可事实摆在面前,容不得你不接受,大家痛心之余在朋友圈泪悼:
 
@郑大三附院管一春:突闻噩耗,恍如梦境,如此鲜活温厚儒雅的骨科才俊!还记得大概半月前一起会诊患者,记得每一帧脊柱侧弯的视频!41岁对一个医生而言,还正是风华正茂!无限的悲痛和惋惜!一路走好,牛主任!
 
河南省骨科医院丁幸坡:明天的街上,应该还是充斥着匆匆忙忙的车辆,诊室门前的候诊长凳上,依然是一排排充满焦虑的家长们……所有的人都在忙碌着,所有的仪器都在运转着,指示灯在闪烁着……一切都好像跟平时没有什么不一样……泪水终于慢慢地涌了出来。我终于接受了这个事实:老牛,我的好兄弟,你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只能也说一句空洞无物的话吧,一路走好!
 
杨立:我俩同一年参加工作,前阵子还帮我手术台上会诊病人,今天突闻噩耗,完全无法接受,逝者安息,老牛一路走好!
 
……
 
牛医生猝然离世 过劳难脱干系
 
浏览郑大三附院微信公众号,你会发现,牛医生一边奋战在治病救人的临床一线,一边战斗在抗击疫情的危险地带。同事依然记得,牛学强对连日奋战抗疫一线的队员说道:“周末我和护士长去替换你们,你们回来休息一下!”
 
作为科室主任,牛医生不仅要出门诊做手术,满足患儿需求,还要负责科室的管理和安全。此外,本是周末休息时间,还要替换连续奋战的同事去采核酸。由此可见,牛医生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离世,多少与过劳脱不了干系。
 
不少年轻医生的离世 都与“过劳”等词牢牢捆绑
 
近年来,医生猝死的消息,隔三差五就会出现,集中在40左右,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
 
2020年3月19日,安徽池州东至县总医院中医院院区副主任医师张凯,因过度劳累在轮休点突发猝死,年仅41岁;
 
2020年12月31日,安徽省立医院国际医疗部一病区主任章琦在上班途中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当日逝世,终年40岁;
 
2021年1月17日,广东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叶雄医生劳累过度不幸猝死,年仅39岁 ……
 
这些尚且年轻的生命的离世,多与“熬夜”“过劳”“加班”等词牢牢捆绑,让人在唏嘘叹息的同时不免心悸。
 
有人或说这是个别现象,用不着来危言耸听。其实,每一年的十大过劳职业盘点,无论是哪一版,医生都“榜上有名”。医生猝死不再是一个随机事件,或一则骇人听闻的新闻,它仿佛逐渐日常化,成为悬在年轻医生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2018版《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则指出,14.62万名医师中,1/3罹患一种疾病,排名前五的疾病分别为高血脂、高血压、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冠心病,5.9%的医师患有一种以上疾病。这些病,多为猝死的高危因素。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医生的倒下,背后其实是一个家庭的支离破碎……老无所依,少无所养……
 
长时间工作 为何在医疗领域是理所当然?
 
长时间工作引起的疲劳和睡眠剥夺,不仅给医生的个人健康和安全带来隐患,对于患者诊疗质量也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既然如此,长时间的工作制度,为何会成为医疗领域的理所当然,尤其是在大医院。
 
这与我国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有很大关系。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医生们累到要死,小医院医生们可能闲到难得温饱。除了临床一线本身就格外繁忙,大医院的医生们还多有科研和教学任务。
 
目前,因为疫情防控,大医院医生的工作再被加码,忙到像是停不下来的陀螺。而小医院的医生,也因为疫情,工作也失去了往日的清闲。

 
根据某医学网站发布的《2020中国医生洞察报告》显示,因为疫情的缘故,全国医生的工作时长和工作量都处于超负荷的状态。报告对全国10065名医生所进行的调查统计显示,疫情未发生之前,平均每天工作时长8.9小时;到了疫情高峰阶段,增加到了9.6小时,其中13%的医生超过12小时,这一比例是疫情前的13倍。
 
有人说,医生这么拼,还不是为了多赚钱?但事实上,在中国当医生并不是一个赚钱的职业。可能按照付出与获得之比来说,这个职业还很糟糕,职业风险大,医患关系不佳,工作强度大……如果想赚钱,当医生肯定不是明智的选择。
 
但是,很多医生们依然在坚守,依然“累并快乐着”,是因为这是一个救死扶伤的职业,他们把行医当成了一种使命。治病救人带来的精神愉悦,远远超过物质上的享受。
 
用法治保障医生健康权益 拒绝抱病上岗
 
少数优质医生过劳过累,看似一定程度缓解了优质医疗资源捉襟见肘的症结,长远而言,这种饮鸩止渴的职业生态,不仅戕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是公共利益的巨大损失。
 
一个本可以服务患者数十年的优秀医生,却在数年的高强度工作中倒下,究竟是谁的损失?
 
古语说:一花不成春,独木难成林。少数优秀医生难以支撑庞大的诊疗量。医生培养均质化,分级诊疗落实的一天,或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难题。
 
也请全社会理解医生、尊重医生、关心医生,用法治保障医生健康权益,为医生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绝不能再让医生抱病上岗
 
 
 
(环球医学编辑:常路)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年仅41岁,郑大附院骨科主任猝死…

(1)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