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单靠行政强制不可取
2014-10-14
543

在我国,存在大医院看病难,基层医院无人问津的现象。分级诊疗无疑将是一种分流了患者,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的医疗模式。近日,国家卫计委提出,我国将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然而,要顺利推行分级诊疗制,单靠行政强制手段是行不通的,还需多管齐下,完善相关配套措施,让患者主动愿意去基层首诊。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处于严重失衡状态,已出现“马太效应”,大医院越来越强,基层医卫机构越来越弱,“倒金字塔”现象严重。随之而来的大医院人满为患,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也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改变医疗模式,推行分级诊疗显得尤为重要。在分级诊疗的模式下,各级医疗机构有明确的诊疗责任,各司其职,首诊留在基层,疑难重症转给大医院,“扎堆”大医院看病的现象将会得到缓解。

继黑龙江、浙江、甘肃、贵州、山西、四川等省之后,北京也明确将在适当时候实行分级诊疗,推行基层“强制首诊”,要求患者看病不能直接去大医院,得先去基层医疗机构。

分级诊疗看起来很美。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非常完美的设计方案。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对于患者、医疗机构、医保支付方来说,其交易成本是比较低的,有利于形成较合理的博弈格局。但是实际上,目前各地推行的分级诊疗,更多的是因为大医院人满为患,新农合、医保基金不堪重负,而不是患者自发改变习惯到基层去就医。如此被“逼”出来的改革,虽是大势所趋,却难免有“硬上弓”之嫌,很难让患者心服口服地去基层首诊。

其实,人们习惯去大医院看病,不喜欢在基层看病,主要的原因还是害怕基层没有好医生而耽误病情。在这种情况下,各地通过医保杠杆“限治病种”等办法,让患者在基层首诊,难免让人担心:基层有没有首诊能力?疾病病种成千上万,基层医生能识别吗?万一误诊、延误病情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是无法回避的。

因此,在没有完善关键性配套措施的情况下,单兵突进地推行分级诊疗制度,靠行政手段硬性地改变患者的就医习惯而强制首诊很可能阻力重重,甚至会激化目前已较紧张的医患关系。让患者主动愿意去基层首诊,须多管齐下,既要发挥“政府之手”的作用,也不可偏废“市场之手”。

对于患者最担心的基层医生问题,则需要建设合格的全科医生队伍,并建立相关的配套激励机制。近几年,国家不断完善基层硬件,加强基层全科医生培训。然而,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并让他们留在基层安心看病,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有一年上海打算为基层招考200名全科医师,结果报名的只有80人。如此没有吸引力的基层,自然也留不住患者。

此外,还要善于利用价格杠杆,拉开各级医疗机构之间报销比例差距;加快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对基层医生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诊疗服务价格改革,促使患者合理就诊。政府还应出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分级诊疗规范,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监管。同时,明确公立医院的功能和定位,使其专注于疑难重症的诊治,最终形成合理的双向转诊。目前很多地方采用医联体、大医院援助基层医院的形式,也能部分改变医疗资源失衡的状况,有利于分级诊疗秩序的形成。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