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出台《关于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被媒体称为“北京新医改意见”。其中提出大型医院诊疗将逐步大幅度压缩普通门诊,主要看急难重症病人,常见病、慢性病等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同时大量医生向基层转移,进一步完善合理分级诊疗。大医院的大量医生向基层转移是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医疗资源重组。但医生与门诊能同步分流吗?
大医院大量医生向基层转移使得基层医院里有了“菩萨”
中国的看病难问题,不是简单的总量不足,更主要是结构失衡。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庭冷落。此前,国家层面的新医改方案从出台前的争论开始,就更多集中在总量问题上,增加供给是政策重点,而对结构问题的重视和调整的政策力度相对较弱。国家层面的新医改实施五年来,老百姓看病还是拥到大医院去,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庭冷落的格局没有根本扭转。在缺乏有效分级诊疗制度的情况下,政府增加投入和医疗保险扩面所释放的医疗需求,主要由大医院承担,进一步加剧了在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构建分级诊疗、急慢分治的有序就诊模式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必要条件。
然而,正如听到楼梯响,未必就有人下来。共识与落实之间,同样有着相当的距离。既然医疗资源的配置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医疗资源没有分层次,指望患者主动分流到基层卫生机构,并不现实。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北京提出大医院的大量医生向基层转移,是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医疗资源重组。
老百姓看病就医希望身边就有“庙”,“不排队”、“服务好”,但更重要的是,“庙”里得有信得过的“菩萨”。此次北京提出大医院的大量医生向基层转移,使得基层医院里有了“菩萨”。
医生与门诊,能同步分流吗?
不过,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真的只需大医院大规模压缩普通门诊,便可水到渠成?是否只需将大量医生也转移到基层,便能顺风顺水?
尽管医生本身是个独立执业能力很强的职业,但医疗资源的高效运作却必须以资源的高效整合为前提,而相当数量的科室,其实需要比较强的团队合作,甚至跨科室合作。这些资源如果在向基层转移的过程中被拆散,极有可能是低效甚至无效整合。假如大医院的医生,下了基层,却失去了团队与其他科室的合作资源,甚至连设备药品都处处掣肘,医生的分流会否反而导致稀缺医疗资源的弱化与浪费,这也并非杞人忧天。
此外,基层医院的辐射范围毕竟相当有限,未必能将原本在大医院的门诊量有效分流。换言之,大医院转移到基层的医生,与大幅度压缩的门诊量之间其实并不匹配,而这样的硬性分流,也就极有可能加剧资源错配,加剧患者的看病难。
应当承认,基层首诊、分级诊疗作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方式,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健全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医疗服务模式,减少医疗费用支出。然而在现实中,医生与门诊真的能做到同步分流吗?建立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不是简单的医生下沉,大医院大幅度压缩门诊量就可以解决的。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分级诊疗就难以顺利实行。
因此,可以考虑加大分级报销之间的等级差异,调整不同层级医院的服务费用,通过经济杠杆,引导患者到小医院看病。尤为重要的是,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加强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建立对基层医生的激励约束机制,让更多的人愿意当全科医生。同时,大力推进医疗联合体和县乡村一体化服务的模式,使优质资源下沉,改变目前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低的问题等,逐渐使老百姓就近解决小病,建立起分级诊疗新秩序。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