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生的“信任”比“红包”更值钱
2014-11-07
201

医疗服务究竟是一种商业消费品,还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当医疗不再是纯粹的救死扶伤,医生和病人成为赤裸裸的经济关系,就难怪信任日益缺失、患者对医生的态度和感情日益复杂且暧昧。要彻底消除医患红包,必须建立医患间普遍的、足够的信任。

此前,笔者曾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报道——“医生退红包被打”。

事情是这样的。某医院一医生退回车祸患者家属的500元红包,却被误以为得了肇事车主的好处。医生鉴于伤者已治愈,给出“可以考虑出院了”的建议加剧了这种猜疑。而在医生按照正常医疗规程,停掉了患者的一些消炎药并嘱咐病人出院后 ,患者的两名家属在医院门口堵住该名医生,将其头打破。

你不收我的红包,那你是不是收了肇事方更大的红包?这就是患者家属的逻辑。他们不相信这位医生会如此好心,也不相信医院正常医疗规程的刚性。他们心中只相信一个规则:医生收了谁的钱,就会替谁办事。一旦有人打破这种规则或者说是默契,他们反而很不适应,疑神疑鬼起来。

由此观之,“医生退红包反被打”也算得上是近年来医患信任缺失的典型代表了。中国是一个“关系”国家,“关系”在解决和处理困难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红包”作为疏通关系的一种手段,不仅在医疗领域存在,在其他各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只要资源稀缺、紧张,就需要“关系”。

那么,为什么救死扶伤的医生 ,在不少患者眼中,不但不再被信任,反而要费尽心思地收买,小心翼翼地提防呢?

医生在患者心中的形象,取决于医生给予了患者什么样的医疗服务。更进一步说,这种医疗服务究竟是一种商业消费品,还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如果这种医疗服务是一种单纯的商业消费品,那么,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了赤裸裸的客户关系。既然是一种消费品的买卖,那么,医生想尽办法去诱导客户消费,开大处方,动大手术,患者对产品乃至销售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水平吹毛求疵、追求完美,又有什么好奇怪的?此时,医患双方最需要的,已经不再是信任,而是现代市场法则之下如同签订合同时那样的算计和较真。

遗憾的是,我们当前的医疗服务,恰恰正在离商业消费品越来越近,离公共服务产品越来越远 。当医疗不再是纯粹的救死扶伤,医生和病人成为赤裸裸的经济关系,也就难怪信任日益缺失,患者对医生的态度和感情也日益复杂甚至暧昧起来。“红包动机”缘自患者对自身疾病治愈的良好期望,希望医护人员给予特别关照;源自医疗资源的稀缺、医疗制度的不完善。患者之所以要送医务人员红包,其根本原因仍在于内心的不信任,至少可以说是不完全信任。

因此,要想彻底消除医患红包,必须建立医患间普遍的、足够的信任。

作为义务人员,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增强其职业的认同感,树立救死扶伤、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心,自觉拒收医患红包。同时,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对医护人员行为的约束,医院应从上而下加强对医务人员履行义务和责任的管理和控制,加强对收受红包的惩罚和处理,使医务人员更谨言慎行,以改变社会对医患关系的看法,建立相互间的充分信任。

作为患者,随着对健康诉求、权利意识日益增强,求医问药过程中的无奈与艰辛,容易导致一些患者丧失理性、将怨气发泄到医护人员身上。患者可以对医生的医术与医德提出质疑、批评,但无权采用“暴力纠偏”的方式进行人身攻击。说到底,患者和医者尽管角色不同,都享有作为普通人最基本的权利。

医患关系实质上也是一种信任关系,一旦医患双方处于对立状态,难免会陷入两败俱伤的“双输”格局。因此,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让失范者为自己的过错支付成本;每个人也应从自己做起,学会换位思考、增强彼此互信。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