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幅漫画,一个小女孩屁股突然发绿,被妈妈带去看医生。医生先是问家族病史,然后开了一堆检查单子。各项化验都正常,医生随后推荐涂一涂疗效更好的进口药膏,结果仍然无效。最终竟是一位老太太指出,孩子根本就没病,是尿湿了裤子掉色染绿了屁股。讽刺的是十年寒窗的医生却败给了一位生活经验丰富的老太太,这样的诊疗模式值得我们思考。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为疾病的诊断带来了极大的帮助,血常规、心电图、B超、胸透、CT、造影、核磁共振……可以帮助医生发现很多“看不见的病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但随之而来的是,医生诊断时也渐渐忽视“视触叩听”或“望闻问切”等临床基本功。病人一进来,医生不去检查患者,而是先急着让病人做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给出治疗方案。先做几个检查,然后开药几乎成为现代医生一般诊疗模式。
这种诊疗方法确实节省了不少时间,也确实能让疾病的确诊做到有据可依,但是,这种诊疗方法也在渐渐削弱医生的临床能力,对于医生自身而言也是一种尴尬。试想古代的医生,在没有辅助检查设备的倩况下,凭着自己的临床经验就能给患者诊疗。而现代的许多医生,读过不少多论文,做过不少试验,也会操作精密的检查仪器,但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医生与大量病人接触时才能获得和积累。不听病人对病情的诉说,不去查看、触摸病人的患部,这种能力何时才有?只依赖书本、数据和检查,就像有了车就不愿多走路一样,长此以往,恐怕临床能力都退化了。
有医生叫屈道,大批的患者都等着呢,哪里有时间一一细问。再说了,现在的医患关系复杂,有时医生想给患者省钱少查一样检查,结果患者说医生考虑问题不全面,甚至说误诊,对医生不尊重,这也让医生很难堪。但是,想成为好医生,就需要有过硬的医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临床并不等于检查,医术的提高还是得通过跟患者的接触和沟通来实现。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