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一般发生在5岁以下的小儿,俗称“小儿麻痹症”。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多见,一般以散发为多,带毒粪便污染水源可引起暴发流行。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隐性感染即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占90%以上)和轻症瘫痪型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经粪-口及空气飞沫传播,通过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增殖,引起细胞坏死,造成弛缓性肌肉麻痹,病情轻重不一,轻者无瘫痪出现,严重者累及生命中枢而死亡。大部分病例可治愈,仅小部分留下瘫痪后遗症。本病潜伏期5~~35d,可分为四型,临床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胃肠功能紊乱、肢体疼痛,部分患者出现弛缓性神经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为特征,严重者可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自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投入使用后,发病率明显降低。近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进度较缓,甚至出现反弹现象。
【诊断】
(一)流行病学
遍及全球,多见温带地区,人群普遍易感,具有确切接触史,有助于早期诊断。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3~35d,一般为9~12d。按症状轻重及有无瘫痪可分为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瘫痪型的病程大致分为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1.前驱期
主要症状为发热、乏力,可伴有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亦可见恶心、呕吐、头痛、咽喉痛、便秘、弥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及腹泻等,持续1~3d。若病情不发展,即为顿挫型。
2.瘫痪前期
前驱期症状消失后1~6d,体温再次上升,头痛、恶心、呕吐严重和感觉过敏,颈后肌群、躯干及肢体强直灼痛,常有便秘。查体可见:①三脚架征:即患者坐起时颈背强直不能屈曲,需用两手后撑在床上,如三脚架,以支持体位。②吻膝试验阳性:即患者坐起、弯颈时下颌不能接触膝部;可伴交感神经紊乱出现面色潮红、多汗、括约肌功能障碍。如病情到此为止,3~5d后热退,即为无瘫痪型,如病情继续发展,则常在瘫痪前12~24h出现腱反射改变,最初是浅反射,以后是深腱反射抑制,因此早期发现反射改变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3.瘫痪期
自起病后3~10d出现肢体瘫痪,大多在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多数患者当体温退至正常后,瘫痪停止发展,无感觉障碍。可分以下几型。
(1)脊髓型:
此型最为常见。表现为弛缓性瘫痪,不对称,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下肢及大肌群较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近端肌群较远端肌群受累,出现早,躯干肌群瘫痪时头不能竖立,颈背无力,不能做起和翻身,颈胸部脊髓病变严重可累及呼吸肌而影响呼吸运动,表现呼吸浅速,咳嗽无力。
(2)延髓型:
系延髓和脑桥受损所致,呼吸中枢受损时出现呼吸不规律,呼吸暂停,严重时出现呼吸衰竭,血管运动中枢受损可有血压和脉率的变化,脑神经受损出现相应的体征,面神经及第X对脑神经损伤多见。
(3)脑型:
少见,表现高热、头痛、烦躁、惊厥或嗜睡,可有神志改变。
(4)混合型:
以上几型同时存在为混合型,病情十分凶险,预后恶劣。
4.恢复期
瘫痪一般恢复顺序是先四肢远端小肌群,后近端大肌群,肌腱反射随之出现,开始恢复较快,轻型病例1~3个月基本恢复,重者需6~18个月或更长时间。
5.后遗症期
瘫痪1~2年后仍不恢复为后遗症,某些神经细胞损伤严重,治疗不积极,相应肌群功能不能恢复,就会长期瘫痪,肌肉随之萎缩,肢体畸形。部分患者感染25~35年,发生进行性神经肌肉软弱,肌肉萎缩、疼痛,受累肢体瘫痪加重,称为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多在正常范围,早期及继发感染时可增多,中性粒细胞为主。急性期部分患者血沉增快。
2.脑脊液
无瘫痪型或瘫痪型患者脑脊液类似其他病毒所致的脑膜炎,颅内压高,细胞数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热退后细胞数下降快速,蛋白可略高,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少数患者脑脊液检查可始终正常。
3.血清免疫学
常用中和试验检测特异抗体,阳性率及特异性较高。未服用疫苗的患者,发病1个月前有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LISA法)检测患者血液及脑脊液中抗脊髓灰质炎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可帮助早期诊断;恢复期患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G)抗体效价较急性期4倍升高有诊断意义。
4.病毒分离
起病1周内可从咽部及粪便内分离出病毒,可用咽拭子及肛门拭子采集标本,间隔24~48h收集双份标本,及时冷藏送检,多次送检可增加阳性率。
(四)鉴别诊断
前驱期需和呼吸道感染、胃肠炎等鉴别。瘫痪前期应与其他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鉴别。瘫痪出现之后应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吉兰-巴雷综合征)、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瘫痪及家族性周期性瘫痪等患者进行鉴别。
【治疗】
尚无特效抗病毒治疗方法,重点在预防瘫痪的发生、发展及促进瘫痪肌肉的恢复。处理原则是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促进恢复,预防及处理各类并发症。
(一)前驱期及瘫痪前期
1.卧床休息
患者卧床持续至热退1周,以后避免体力活动至少2周,避免各种引起瘫痪发生的因素,如剧烈活动、肌内注射、手术等。卧床时使用踏脚板使足和小腿有一正确角度,以利于功能恢复。
2.对症治疗
可使用退热镇痛药、镇静药缓解全身肌肉痉挛不适和疼痛;每2~4h湿热敷一次,每次15~30min;热水浴亦有良效,特别对年幼儿童,与镇痛药合用有协同作用;轻微被动运动可避免畸形发生。
(二)瘫痪后的治疗
1.正确的姿势
卧床时身体呈一直线,膝部略弯曲,髋部及脊柱用板或重物使之挺直;如瘫痪的下肢,应使膝关节轻度弯曲,髁关节置于90°位置;上肢瘫痪时,肩关节应轻度外展,肘关节呈90°,腕关节轻度背屈,手握一个纱布团,疼痛消失后立即做主动和被动的锻炼,避免关节畸形的发生。
2.适当的营养
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和大量水分,如因环境温度过高或热敷引起出汗,则应补充钠盐。厌食时可用胃管保证食物和水分摄入。
3.药物治疗
可以使用神经细胞的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B12及促神经传导药物地巴唑;急性期后可使用增进肌肉张力药物,如加兰他敏等;继发感染者选用适宜的抗生素。
4.延髓型瘫痪的治疗
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低头位(床脚抬高成20°~25°)以免唾液、食物、呕吐物等吸入,如气道分泌物多,及时吸出,防止气道梗阻。最初数日避免胃管喂养,使用静脉途径补充营养;每日测血压数次,如有高血压脑病,应及时处理;声带麻痹、呼吸肌瘫痪者,需行气管切开术,必要时需呼吸机辅助通气。
(三)恢复期的治疗
在体温恢复正常,肌肉疼痛消失,瘫痪停止发展后即可对瘫痪肌肉进行按摩和被动活动,未完全瘫痪的肌肉应逐渐增加自主活动,同时可用中医按摩、针灸及康复锻炼。畸形较严重者可酌情采用矫形手术治疗。
【预防】
目前尚无治疗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特异的药物。对该病的控制主要依赖于疫苗的使用,被动免疫仅用于个别情况。
(一)管理传染源
患者自发病日起至少隔离40d,最初1周强调呼吸道和胃肠道隔离。
(二)切断传播途径
急性期患者粪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再排放,尿布衣裤煮沸消毒,被服日光暴晒。
(三)保护易感人群
1.主动免疫
脊髓灰质炎病毒分Ⅰ型、Ⅱ型、Ⅲ型,无交叉免疫,预防接种时,三型疫苗均需应用。目前一般使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Ⅰ、Ⅱ、Ⅲ型混合多价糖丸,于生后第2、3、4个月各服1粒,4岁加强1次。优点是免疫效果好,服用次数少。忌用热开水送服,以免灭活疫苗病毒失去作用。
2.被动免疫
免疫球蛋白推荐剂量0.3~0.5ml/kg,1次/月,连用2次,来保护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接触者,免疫效果保持可维持2个月。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文职技术九级,医学硕士,上海市肝病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从事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教学临床工作近20年。2005年扬州大学医学院毕业至长海医院感染科工作至今,担任感染科住院医师、助教。2012年担任长海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讲师。2014年取得第二军医大学内科学专业在职硕士学位。2020年取得上海市副主任医师资格,2022年取得军队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资格。获得院保障、教改课题各1项,上理工医工交叉重点课题1项,发表SCI论文5篇,参编专著2部,获得军队嘉奖1次。
免责声明
内容来源于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人卫inside知识库,其观点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胤迈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