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的主题为“歧视:自杀预防的绊脚石”。
自杀是当一个人的烦恼和苦闷发展到极端,对“破局”的事态产生恐惧,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现实感到绝望而采取的唯一的、最后的“保护”手段。自杀一般始于心理挫折,发生在摆脱抑郁的心理冲突的过程中。
社会转型越快,积压的社会问题越多,人的心理危机也越大,与之相伴的自杀频率也逐年上升。
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自杀率为14.5/10万左右,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的人数约为200万,并且,自杀已成为15岁到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此外,我国的自杀率还呈现出农村高于城市,中小城市高于大城市,老年人高于年轻人的特点。
但是,这些相关数据源于十多年前,并不是最新的数据统计。如今被反复提出,无疑是“炒冷饭”!有专家表示,我国每年25万人自杀的数据不实。原因入下:
首先,自杀率和自杀致死人数数据不实。我国的自杀率分别按城市和农村进行统计,而非直接提供全国总人口的自杀率。1979年,新中国开始进行自杀率统计,当时城市和农村自杀率分别为10.9/10万和15.3/10万(见《中国社会统计资料》1985年版)。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1985年的城市和农村自杀率分别上升为11.2/10万和29.5/10万,创历史最高。2011年,城市和农村自杀率分别下降为5.28/10万和9.28/10万(见《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2》),自杀死亡的人数也不断减少。
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自杀致死的人数约11万~12万,这才是我国当前自杀死亡人数一种近似真实的反映。
其次,自杀对青壮年的影响。费立鹏等撰写的《中国的自杀率:1995-1999》一文,基于1995~1999年中国自杀数据得出结论——自杀是15到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但是,对2003年开始正式出版的历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研究表明,“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和“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自杀”是当前青壮年的三大外部死因,而自杀位居第三,不再是首位死因。如果加上“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内部死因,“自杀”的位次则更为靠后。
再次,我国的自杀率变化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在过去45年中,全球自杀率上升了60个百分点。但这是世界自杀现象发展的趋势,与我国自杀现象的发展恰恰相反。卫生部门对全国死因的监测结果显示,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自杀率达到历史高位后,我国1988~1990年与1996~1998年两个时间段的自杀率出现大幅下降,约为17.2%,降幅列全世界之首 。因此,新闻报道中出现“我国50年来自杀率升60%”的结论就是不当的了。
最后,自杀现象的城乡差异。在上世纪80年代,城市自杀率只是在最初几年有所上升,后一直呈下降趋势;而农村自杀率,在改革开放后的十几年则一直呈现剧增趋势。一增一减,使自杀的城乡差异明显增大。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城市预防自杀工作的成效较农村更为明显,必须正视自杀预防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因此,对农村自杀给予更多的关注,缩小自杀预防的城乡差异,应成为我国预防自杀工作的一个重点。
因此,对于我国目前自杀人数的统计数据,不能再沿用世界卫生组织的结论,应当进行实际调查、统计、对比,这样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而不至于错报数据误导民众!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