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一复教授:阴道炎的发病机制
2025-04-26
11

阴道分泌异常(量、色泽、气味、性状),有灼热、疼痛、瘙痒、窥器检查时见有阴道充血、出血点,甚至有破溃等称为阴道炎。也有少数无症状,但白带化验异常,也可诊断为阴道炎。正常妇女虽也有一定量的阴道分泌物,但分泌物清亮、透明、无味、不引起阴道及外阴异常或刺激症状。


阴道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环境,阴道是月经流出的通道、性交的主要场所和分娩的主要通道;阴道与外界相通,又与盆腔相连;阴道与尿道、肛门毗邻,局部潮湿,易受创伤和外界病原体污染;幼女、青春期前和绝经后均因雌激素水平低下,局部抵抗力下降,也易发生感染,引起阴道炎。


现今观念认为阴道炎与阴道微生态及阴道微生态平衡密切相关。阴道微生态是女性人体四大微生态(皮肤、口腔、胃肠道和阴道)之一,与阴道炎的发生和女性生殖健康密切相关。


阴道微生态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解剖结构、微生态菌群、免疫、内分泌调节。


1.女性生殖道解剖


(1)大小阴唇使阴道口闭合。


(2)阴道前后壁紧贴。


(3)阴道表层上皮角化。


(4)子宫颈管有黏液。


(5)子宫颈内口闭合。


(6)子宫内膜周期脱落。


(7)输卵管的蠕动和黏膜纤毛上皮逆向摆动。


此外,生化因素,如雌激素作用下,阴道上皮细胞含有糖原,在乳酸作用下使阴道正常情况下呈酸性,pH在3.8~4.5,可抑制适合碱性的病菌;子宫颈黏液呈碱性,可抑制适合酸性的病菌。若任何影响或破坏上述解剖结构和阴道生化因素的情况下易引起阴道炎症。


2.阴道微生物菌群


这是阴道微生态的核心。综合多种不同培养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阴道分泌物中能分离出50余种微生物。正常阴道内有微生物寄居形成阴道正常微生物群,包括:革兰阳性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如乳杆菌、棒状杆菌、非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阴性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如加德纳菌、大肠埃希菌等),专性厌氧菌(如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类杆菌、动弯杆菌等),支原体、假丝酵母菌。其中兼性厌氧的乳酸杆菌是育龄期健康女性阴道内的优势菌,公认是阴道正常菌群中的最重要成员,在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抵抗下生殖道感染中发挥关键作用。乳杆菌的作用是分解糖原,维持正常的阴道酸性环境;具有黏附和竞争拮抗病原体能力;能产生H2O2维持阴道自净和抗感染作用;能产生广谱抗菌因子和多种细菌素、细菌素样物质和表面活性物质,对细菌有杀伤作用;刺激免疫系统作用。


3.免疫因素


女性阴道炎是自身体内的防御机制和外部的致病因素斗争的过程,自身的防疫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白细胞吞噬作用如细菌刺激局部血管扩张,大量白细胞溢出血管外和吞噬细菌等及产生抗体起免疫作用。阴道的免疫系统是一种局部的黏膜免疫,当然也有体液免疫。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体液免疫球蛋白有IgG、IgM、IgA、IgD、IgE。IgM是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IgG是血清和细胞外液的主要抗体成分,占免疫球蛋白的80%;IgA可分血清型和分泌型。正常情况下,阴道内可测到IgG、IgM、IgA,一般都处于正常水平,成为抗感染及抗过敏的重要免疫屏障,黏膜接触病原体及过敏物质后,局部可产生类抗体并分布于分泌液中,血清型IgA对抗体局部免疫起重要作用,在分泌液中含量多。阴道感染中IgG和血清型IgA也作为观察指标之一。阴道黏膜抗炎症方面,T淋巴细胞起重要作用,主要为CD20+、CD23+、CD4+、CD8+,其中CD4+T淋巴细胞中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Th)中的Th1主要参与炎症的应答,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是作为研究阴道防御功能及阴道炎的重要内容。所以,保持阴道上皮的连续和完整性,保持一定的雌激素水平,阴道局部免疫系统发挥正常的功能,寄居在阴道内以乳酸杆菌为主的菌群保持平衡,是使阴道内环境稳定的主要因素。


4.内分泌调节


卵巢功能的完整建立,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明显上升,阴道上皮生长茂盛,雌激素促进阴道上皮生长,逐渐分化为中层细胞,再生成表层角化细胞,又因细胞内富含糖原,在乳酸作用下可使阴道正常呈酸性环境,pH为3.8~4.5之间,此主要是雌激素的调节作用。若患者自出生至老年不同年龄段、卵巢功能、月经周期、内源性和外源性雌激素影响、妊娠、避孕(药物、器具)等,使体内雌激素下降,导致阴道上皮薄、糖原减少、乳杆菌减少、pH升高等均可使菌群失调,而致病菌占优势,即可引起阴道炎。


影响阴道微生态的因素可分两个方面:


1.内源性因素激素水平(年龄、卵巢功能、内源性疾病、月经周期、妊娠等),自身免疫功能、女性一生中阴道菌群变迁等。


2.外源性因素性生活、外源性激素应用(HRT、避孕药、避孕工具等)、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个人卫生、个人习惯(衣着)、月经用品、生殖道手术、消毒剂及阴道冲洗等。


阴道炎的病理生理改变:


阴道细菌感染,使细菌或病原体大量繁殖,细菌产生抗原和毒素、酶和细菌代谢产物,破坏正常阴道菌群和免疫系统,损伤阴道细胞、阴道黏膜,产生阴道症状,引起阴道分泌物的物理和化学变化,阴道细胞形成结构改变,阴道黏膜发生病理改变。


作者介绍
石一复

男,出生于上海,1961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1988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84~1997年间任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浙江省妇女保健院院长、浙江医科大学妇产科学教研室主任。曾为浙江省妇产科学及妇科肿瘤学科带头人。

曾任多届中华妇产科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妇女保健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妇产科学会妇科肿瘤学组成员、浙江省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等。目前担任全国和省内多个学会顾问,并任《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实用妇产科杂志》等国内20家杂志名誉主编、顾问、副主编、常务编委、编委、特约审稿等。2010年起任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学术委员。2012年获首届“中国妇产科医师奖”。


免责声明

内容来源于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人卫inside知识库,其观点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 此服务由优医迈与胤迈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