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小保方晴子在《自然》杂志发表的两篇关于“万能细胞”的论文在学术界备受争议。虽然这两篇文章已经撤稿,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也对此做出调查,并开展了再验证,但科学家们仍好奇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实验室里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错?近日,最新调查回答了这一疑问。
2014年3月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在一次会议上提到小保方晴子的干细胞论文存在问题,并针对被证实系造假的干细胞培育方法展开调查,这一调查最近取得了进展。
近日该独立调查发布的最终报告显示,所谓的通过在酸性溶液中向普通体细胞施加压力而产生的干细胞,实际上是被带入样品中的胚胎干细胞。不过,调查人员无法确定这种污染是如何发生的,或者是否为意外事件。同时,该调查并未对此类细胞最显着的特性之一,具有形成胎盘的能力作出解释。
此前,当小保方晴子在《自然》杂志发表了两篇关于“万能细胞”的论文后,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癌症生物学家Manuel Serrano就一直深感好奇。当时,研究人员在论文中称,体细胞在经历巨大压力后的表现和干细胞相似。对Serrano来说,这个假设言之有理,因为文献中已有充分证据表明,压力状态下的细胞往往呈现出新的身份特征。“但令人吃惊的是这种压力大到足以完全重新编程细胞。”
为了验证研究中的假设,Serrano让实验室两名研究人员按照论文作者介绍的方法制造被称为“刺激触发采集多功能细胞”(简称STAP细胞)的干细胞。起初,研究人员的多次尝试均宣告失败时,但是Serrano仍鼓励他们继续努力。然而,两个月之后,他建议放弃该项研究。不仅是Serrano,其他科学家也试图通过这种方法制造STAP细胞。但是许多实验室在尝试之后均宣称无法复制该方法。对于论文中数据有效性的质疑不断出现。
去年3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发起两项针对小保方晴子研究的调查。一项内部审查称,主要研究者小保方晴子在《自然》杂志发表的两篇论文中篡改了图像。7月3日,论文被撤回。第二项调查则深入分析了试验中的细胞株和组织样本。调查发现,小保方晴子在去年1月发表的论文中除了另外两处数据捏造外,还有3种STAP细胞株均含有胚胎干细胞。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