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我们医改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
2013-11-01
586

医改是“世界性的难题”,我国的新医改已经推行4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究竟有没有缓解?缓解了多少?近日,一项关于我国医改的调查显示,新医改阶段性成效不明显。不容乐观的数据提醒我们,有必要对四年的医改进行一番思考。

一项关于我国医改的调查显示,超9成被访者认为看病费用仍居高不下,87.4%的人表示看病更贵了。有60.1%的人在需要去医院看门诊的时候未去,26.9%的人在需要住院治疗的时候未去住院。

新医改推行以来,无论是城镇居民还农村人口,基本上都实现的医保全覆盖,虽然报销比例在地区上存在着差异性,但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最多不会超过所花费用的一半,这无论如何也谈不上“贵”,同时,现在任何一座城市大小医院比比皆是,不仅分布“稠密”而且大多气势不凡,几乎没有治不了的病,但为何对看病难的抱怨一直不断?

现实情况却远非想象的那么美好。目前的医保制度不但给每次住院报销设置了数百元的基础门槛,而且医院对医保患者的过度检查、过度医疗以及高药价等各种繁杂费用几乎挤占甚至超过了医保报销的比例,所以患者没有感受到费用实实在在地降低。

看病难亦是如此。有专家也曾不止一次的指出,实际上那些到大医院看病的患者,很多疾病在当地县医院甚至乡镇医院即可治疗,根本无需都涌入大医院或寻求专家求医。但是,基层医院看似不少,农村及一般县城医疗资源的匮乏,能让患者对其医疗技术和收费放心的医院就更少,而且出于对大城市大医院“放心”和“守规矩”的心理,但凡有了不放心的病症,都尽可能往这些医院跑。而且,作为患者,尤其是农村和普通家庭的患者,宁愿多花钱看个放心,也不愿意去某些县乡医院冒险或花冤枉钱。此外,现有管理体制下,县乡医院的过度检查、过度医疗乱收费情况更严重。这些都是造成很多大医院的看病难的原因。

正是因为医院管理体制的问题,造成“公立不公、公益不益”,在医院公益性淡漠、逐利思维膨胀的环境下,使得医院医生和病患者彼此戒备心理加剧,几乎没有信任可言,稍有矛盾就可能迅速升级,更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而医改四年,却仅局限于对医院管理方式的改变,在以药养医问题等诸多收费上也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但显然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以药养医的问题解决了又冒出了过度医疗、重复检查。收红包的陋习没有完全消除,却又加大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总之,无论卫生部门如何强调医改所取得的成绩,给病患者解决了哪些问题,医疗卫生事业获得了如何发展,但老百姓不满意,医生不满意,医患关系加剧紧张,这些足以验证我们四年医改之路是否出现了偏离。

医改四年既不是中间更不是终点,我们应当很好地反思,医改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国家积极推动全民医保,投入巨资究竟是为了保障人们的就医,还是为了促进医院的发展,在现有管理体制下,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个体民营,似乎都是把病患者仅仅当成医院的消费者,商业气息越来越浓的医院如何还能让人们感受到他应有的公益性,病患者对当下医院最反感的就是公益性缺失,受到这种体制的株连,不但医德被拉下水,即便是正直善良的医生也很难让病患者感受到“清者自清”,医改正是没有触及到医院的逐利行为,片面强调公立医院的自身发展,反而导致公立医院盲目参与市场的逐利竞争,不但让国家的医保投入全部变成了医院的“发展基金”,让群众更看不了病,看不起起病。

如果国家的医保投入,反而成了地方政府减少对医疗事业发展投入的托词,把公立医院的发展完全“改”成靠赚取患者的收入来发展壮大,让医院越来越漂亮,让群众越来越看不起病,让医生越来越没有安全感,这样的“医改”是不是走向了歧途?

医改是为了人民群众更方便的看病,更不用为看病发愁,让医生更有尊严和体面的工作,让医患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让国家的医保投入,解决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看病问题。因此,医改现在已经到了需要医院“壮士断腕”的时候了,让公立医院退出“市场”回归公益,强化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发展责任,以服务百姓为宗旨,以百姓满意为考核标准,因为公益性的事情不能企业化,更不能商业化。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