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我国剑拔弩张的医患关系?
2015-01-20
373

​在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日渐紧张、医患之间不信任感加剧的当下,“漫画助产”、“吊瓶医生” 等新闻的出现无疑让大家倍感温暖。医务人员和患者说到底是一个利益相关、情感相系的共同体,二者携手对抗共同的敌人——疾病。医患双方一旦处于对立、对抗的两极,难免会两败俱伤“双输”;医患双方一旦互信互助、合作共治,就可能收获“双赢”。

医患关系为何紧张?

近年来,医患关系颇为紧张:患方敲诈、辱骂、殴打医务人员,围攻医院,有甚者恶意使医务人员致残、致死……一幕幕暴力恶性事件在全国频频“上演”,性质极其恶劣。为什么医生和患者之间会形成剑拔弩张的局势呢?

一、信息的不对称,让患者无法充分理解医生的处境和工作状态,导致误解。

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医疗行业的专业性,让患者无法充分理解他们所看到的医生,系列的误解严重恶化医患关系。系列公益专题图片集《中国医生的一天》第一期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神经外科医生王林给Meige(梅杰)综合征的患者做手术,手术中麻醉师给患者全麻的时间里,王林和助手们抓紧时间吃午餐并且躺在换衣间的长凳上休息了几分钟。这样一张休息的照片,如果被不明所以的人配以煽情的文字发到网络上,那么一桩“医疗拷问”将不可避免地被掀起!Meige(梅杰)综合征患者的手术中,医生的手长时间僵持不动,王林为恢复手的灵活度必须进行休息,以保证在患者全麻后的手术中对神经进行精确地剥离。

二、分诊制度的缺位使得医疗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

因为分诊制度的缺位,中国的医疗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于大部分人而言,就算是一般的头疼脑热,也希望第一时间得到最权威医院里最牛气专家的就诊机会。患者去三甲医院排一天队挂到专家号,就诊时却被几分钟“打发”了,报怨生恨是因为只看到了表相,很少有人了解:主任级别以上的专家一天几十上百个号,能分配每个患者多少时间?有医生最长的一次连续工作时间是 52个小时,在这期间该医生做了4场手术,12小时的门诊、看了110个病人。

三、基于医生这个角色的社会定位,公众无法摆正医生的位置。

医生这个职业,工作动辄关系到生命,所以专业上有很高要求,态度不容马虎,业务上的高要求逐渐把“医生“演变为一种神化的职业,公众希望医生们犹如超人,所有疾病都难不倒他们。与此同时,对待医生的态度却是两极分化,被医生从死亡边缘挽救回来的以及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会给医生一个神的评级,遇到相反的情况患者则会向外界刻画一个妖魔化的医生形象,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我们甚至忘了他们只是平常的社会人,会为了一个无法攻克的难题而苦恼,为了一个没能挽救回来的生命而痛心。

四、医疗活动商业化,部分医疗行为畸形。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医疗活动具有商业色彩。某些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与社会效益背道而驰。医疗活动中部分医疗工作者丧失了职业操守,价值取向发生偏差,最终被金、权所俘虏。药品制造商和经销商为医务人员追求“高效益”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医药挂钩、开单提成成了部分医院获得利润的“工具”,于是党风廉政建设,行风整改、反腐败活动,警钟长鸣!

五、医疗体系不健全。

高风险、低收入使部分医务工作者工作重心发生偏移,淡化了对病人的服务质量。医药市场的混乱,医院管理的松懈,使部分医务工作者收受商业贿赂,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形象。商业贿赂为医务人员追求经济高效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医学技术的生命伦理价值发生畸变,医务工作失去人文关怀的道义方向,医患关系的情感距离拉大。

六、社会舆论的偏激报道。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点的新闻信息媒体系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非常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然而部分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眼球,获取暴利,有悖于职业操守,违背事实,对“医患纠纷”进行片面报道,“升华”矛盾,将患者与医务人员置于对立位置,使医患关系恶化。

全民共同努力才能改善医患关系

综观中国医患关系的现状,需要全民共同发力来进行改善:体制上已经逐步在推动;媒体方面,要积极引导舆论,中立、公正报道医患关系;医院方面,杜绝违规违法的操作;从医生的角度,提升职业素养,提升业务能力,提升沟通技巧;从公众的角度,更多了解医生,给予医生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参与推动相关公益活动。

在疾病面前,患者存在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此时最需要医生给予安慰与关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刘思德教授说,医生会说话有两个目的。一要用患者能理解的语言解释清楚。例如消化科最常见的胃溃疡,患者或许听说过这个病,但对相关知识了解有限,也不清楚应该如何配合治疗,医生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清楚。二要让病人信任自己。如胃溃疡跟幽门螺杆菌有关,需要做相应的检查确诊,但患者往往不理解,认为医生乱开检查单,此时就需要医生耐心解释。

很多医生因为工作繁忙,不愿意占用过多的时间与患者沟通,认为这样做加重自己的负担。事实上,在第一次接诊时,与患者充分沟通,不仅会使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增加,而且随着疾病好转,患者会非常配合医生的治疗,不用医生再做过多解释。特别是初诊患者,医生一定要多花些时间沟通,以后患者就能很顺利地完成诊治。其实,医患沟通也是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生的基本职责所在。

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谁都不愿意让自我保护与医者仁心相互对立。医生要会手术又会心术,理解病人,而患者也要理解和尊重医生,释放善意和信任。只有双方缔结为情感与道德的共同体,有了互信与理解的精神纽带,才能重建以敬畏、悲悯、感恩、利他为基线的和谐医患关系。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