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高压下 近千名医生遭冒名学术期刊诈骗
2015-02-12
273

现行的考评体系可谓“尾巴咬狗”——主次颠倒,没有体现医生的核心价值。若按当下标准,林巧稚恐怕也评不上教授,因为她没发表过多少论文。目前晋级职称“唯论文”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北漂高中毕业生李某看到了“商机”:他仿冒知名医学杂志制作假刊,3年间以帮发论文为名骗取全国884名医生200万余元。2月10日,李某及其3名亲属因涉嫌诈骗罪在顺义法院受审。

发现“商机”

2月10日上午9时许,1985年出生的李某被法警带上法庭。他的亲弟弟、妻妹和妻弟与其同庭受审。

检方指控,李某与其妻妹于2010年冒充《北京医学》、《中国临床医生》、《中华全科医师》、《中国医药》等杂志社的工作人员,仿冒印刷上述杂志,刊登论文,并向投稿人索要版面费骗取多人钱财。其妻弟和亲弟弟于2012年5月加入实施诈骗。截至2013年11月,李某等人的诈骗金额共计200万余元。

李某当庭认罪。据他供述,其出生于辽宁省农村,2006年来京打工。高中毕业的他在朝阳区一家酒店上班时接触了一些住店的医生。他从医生那里得知,大多数医院的医生为了获得职称晋升,都有发表论文的需求,但是写论文的压力很大。李某看到了“商机”,便在网上发帖称自己能代写医学论文。李某在网上搜索同类论文,摘抄拼凑,每篇收费300元左右。

业务规模扩大

由于拼凑的文章有时不能在正规杂志上发表,2010年,李某开始仿冒印制杂志。

李某上网了解制作杂志的流程,租房子并买来电话、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他还订阅了《北京医学》、《中国临床医生》、《中国医药》、《中华全科医师》等多份知名医学杂志,模仿排版格式、封面图案,制作了几乎可以乱真的假杂志。随后,李某在网上买来全国各大医院科室的电话信息,打电话联系业务。

2012年中旬,李某以杂志社的名义向医院征稿,制作征稿信函广泛邮寄,写上联系电话和邮箱,盖上假章,“版面费”从500元到1300元不等。客户付款后,他将其论文发在自己制作的假杂志上,并打印几本邮寄给客户。

因有客户投诉在网上找不到自己的论文,李某找人制作了山寨版医学杂志网站,并建立数据库,将论文都放进去供客户查询。李某还找来妻妹负责接打电话等工作。量大的时候,还要找印刷厂帮忙印刷。

2012年,李某的业务越做越大,他在朝阳区管庄附近租了三套房屋,并将亲弟弟和妻弟叫来帮忙取钱和发信件等,每月各发2000元到5000元的工资。

案发被抓

因杂志被查有假影响职称评定,受骗的医生向顺义警方报案。

2013年9月1日下午,警察敲开了李某的房门。李某一看警察,赶紧给妻子使眼色。李某到案后供称,他之前和妻子约定,如果有警察来找他,就把家里制作假杂志的材料都扔了。

见丈夫向自己使眼色,李某的妻子匆匆来到丈夫的房间,抓起一个黑色的塑料袋就推开窗户扔了出去。她刚一松手就傻眼了,黑色塑料袋里飘出来大把的百元大钞,足有几十万元。她急了,赶紧冲出门去,警察随即将李某夫妇控制,制作假杂志的证据被当场没收。当晚,租住在该小区其他两个房间的三名同伙也被抓获。

李某说,涉案的钱款被他用于买了一辆奔驰车,为妻子名下的房屋还过贷款,其余均被他一个人挥霍。李某的妻子未被认定参与犯罪。

受害者医生近千人

据检察官介绍,顺义警方通过侦查,发现李某妻妹的电脑内记录的被害人遍布全国各地,人数非常多。因侦查有期限,北京警方报给公安部,公安部向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发协查令,最终将材料汇总到北京顺义警方。经过统计,检方认定的被骗医护人员共计884名。这些人全部有证言,提供了向李某所控制账户进行汇款的凭证。

据记者了解,根据李某妻妹电脑里的记录,受骗医生远不止上述数字,但因为很多医生在假杂志上发表论文后成功评上了职称,因此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受害人。

检方认为,4名被告人犯罪数额特别巨大,法定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4被告人部分犯罪未遂,到案后能够如实供述犯罪事实,依法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此案没有当庭宣判。

如何辨别期刊真伪?

此案被仿冒的几家杂志的编辑部工作人员表示,真刊是指国内公开发行的,拥有独立的CN刊号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正规出版物的原本,可以到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站、中国记者网、刊物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查询。当真刊被仿冒,从外观上看基本一模一样,但是电话、电子邮箱等联系方式肯定是不同的。

编辑部的人员建议到刊物的主管、主办单位的官网查询刊物联系方式,主管、主办单位在杂志上都会写明,造假时不会改变。此外,真刊发表的论文,在我国一些数据库都能查到。

有编辑还给出更为便捷的办法——去医院的图书馆对比联系方式,医院图书馆订阅的杂志肯定是真的。

现状

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可今天的诸多大牌医生们从临床脱颖而出后,不再专心临床的本职工作,而更看重抓课题、找项目、做文章、攻专利、获大奖。因为这关系着评职晋级。没有职称,在专业领域就没有地位;没有职务,就难以拿到优厚的奖金和科研经费。论文指标给各级医生的发展进步都带来压力。

压力最大的是中间层的主治医师。各级医院的工作量逐年提升,但医生的数量并未同步增加。满负荷、连轴转成为不少医生尤其是中青年医生的工作常态。

然而,多数承担医、教、研的教学医院评职称时,如果没有论文,再好的医疗技术也是白搭。论文成了唯一的硬指标,医疗上只要没差错就行了。

“在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不是衡量医生高下的唯一标准。”钟南山认为,作为高级别医院的医生,最大的本事是预防疾病。

为晋升职称,有些人完全脱离科学价值和临床实践,追求发表SCI论文成了终极目标,有人甚至不惜抄袭造假。他们所谓的科研,在临床上没有生命力,用不到实践中去,只是为了晋升职称。

许多医院都有一批有职称无技术、职称高水平不高的医生。不知情的患者挂号选专家时,往往被误导。如今,很多人的兴趣和心思不在看病上。做医学生时,他们攻英语四六级,考研、考博。做医生后,精力和时间更多地用于抓课题、发文章,临床基本功很差。一位不会写文章的医生还是医生。可对于一位不会看病但发表大量论文的医生,我们敢把生命健康托付给他吗?

论文“一刀切”的晋升制度,极大挫伤了那些热爱医生职业、热爱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相比体制内重职称、重科研的模式,体制外的医疗服务市场更看重医生的临床服务能力。

建立新的考核机制

论文指标把一些真正的好医生挡在职称的门槛外。医生的兴趣和特长是不同的,有人擅长科研,有人擅长动手。我国神经外科开创者王忠诚院士就不擅长写文章,但他喜欢做手术,被誉为“万颅之魂”。

我们不是反对医生写论文,做手术也要靠专业理论支撑,只是希望考评体系应该多维度,权重合理。

事实上,写论文的过程也是培养科研思维能力的过程。医生应具备科研素养,这样有利于从繁重的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和方法,提升临床技能。

医生应该写论文,但要水到渠成。应提倡医生做个有心人,把接诊的每位疑难病人都当做一个研究样本,梳理经验,传播出去,转化为社会财富,最终再用于指导临床。

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对年轻医生的考核机制,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扎实临床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研究型医生,势在必行。

一定的职称可以为聘用提供参考依据,其本身并非没有意义,关键是评定职称的指标还有待分类调整。

现阶段而言,最好应该分临床、教育和科研三类,临床医生可以有住院医、主治医等,教育可以有医学院的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科研则有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等。三条路径相互独立,一个外科主任医师未必教课教得好,而一个外科教授未必开刀开得好。

在评价指标上应各有侧重,对外科临床医生来说,更关心他一年大、中、小型手术分别多少台,有没有出现医疗事故或手术差错,手术效果如何等。其中,手术量应该是一个达标指标,比如普外科,评定某个级别或职称需要至少达到胃大部切除手术20例,但不是说做得越多级别就越高或打分越高。如果天天开阑尾炎手术,想做普外的主任医师肯定不行。

我们不能非左即右,完全否定论文在职称评审中的作用。一个临床医生如果不总结,那他只能是一个开刀匠。当然,相对而言,科研类别的评定会更看重论文,而教育路径则会注重教学情况。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