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创业之路多艰辛
2015-04-10
506

医生创业,是越来越多体制内的医生所考虑的问题。随着医院人才流动发展的进步,体制对于医生的束缚越来越小,而成功脱离体制创业成功的医务工作者越来越多,未来几年内医生创业风潮只会愈演愈烈。那么医生创业有什么样的风险呢?

现在医疗行业流传着的成功创业案例,其实就那么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从“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到创办医生集团的张强,再到当上公司老总的欧阳晨曦。他们的经历有个性,也有共性。或许他们的成功让很多人忽略了光鲜亮丽背后的艰难险阻。但是任何一个想创业的医生,都必须了解创业路上的坎坷。

乐观来讲,医生摆脱体制的“束缚”,拥有更加多样的身份,不仅能获得全新的社会地位,也能为自己带来可观的收益。放眼全社会,医生的职业化能改善中国日趋失衡的医疗供求关系,为更多的患者提供精准的服务。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中国敢于“下海”的医生仍然是凤毛麟角,是什么阻碍的医生创业的步伐?

阻碍一:手续繁琐的开诊所之路

如果医生想自主创业,一定会面临转型。以前在体制内的时候,可能每天只需要单纯的坐诊、研究病例、做科研。但是一旦想要创业,就要变成一个兼职管理者。不仅要坐诊,还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市场营销、公司管理以及政府公关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于莺。她创业之初怀着满腔热情,却让繁琐的手续砸的晕头转向,最终放弃,与别人合作办医。

不可否认,中国的卫生主管部门对医疗机构有着多种限制,而且除此之外,其他的部门也会对此作出限制,比如规划局、环保、消防、甚至城管等部门也牵涉其中。由于医疗行业门槛较高,诊所审批、环评、经营管理对于没有相关经验的医生来说,挑战很大。

阻碍二:政府管理滞后于政策法规

在去年北京召开的年度卫生工作会议上,主要领导曾掷地有声地表态鼓励医生开诊所,北京也将探索建立医生自主创业制度。然而时隔一年,不仅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响应者也是寥寥无几。可见,医生创业无论从政策上还是法律层面上,都没有太多实质性的进展。

其实并非医生不想创业,而是政府的管理后于政策法规,而法律法规有些不健全,导致很多情况下无法可依。比如北京市朝阳区和海淀区开办民营医院的政策就完全不同,朝阳区可以见到很多民营医院,而海淀区就很少。因为存在区域性政策不同的原因,申请开办一家诊所的程序和所需的手续在各地也不一样。

阻碍三:合适的投资合伙人不容易找

再有能力的医生,如果拉不到资金,找不到合伙人,也无法成功的自主创业。2013年,中国第一支医生创业基金--康十投资基金宣布成立。这支基金以专家工作室的方式将医生联合起来。基金不仅提供医生可创业的资金,还会提供管理平台,包括行政管理系统、网络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物料系统等支持。康十医疗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滨曾表示,公司的投资原则是,投资的医生医术一定要好,同时要具有良好的人品,这两个指标是投资的前提。

事实上,像张强、于莺这样能获得投资的医生,主要是其个人品牌口碑较好。比如和睦家儿科主任崔玉涛创办的儿童健康管理中心获得百万美元投资,投资者看中的正是崔玉涛是一名多年来积累了数百万年轻父母粉丝的“明星医生”。

阻碍四:保险绊住了医生的脚步

商业医疗领域是现在想转型的医生主要目光集中所在。但是由于医保的局限性,这些医生经常难以服务那些非高端的人群。

众所周知,中国的医保是指定医院的,患者必须在医保定点医院就医才能报销,如果是不具备医保资格的医院就不行。与此相对应的是很多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险公司,以医生为服务对象,只要是这个指定的医生签字开的处方,保险公司就认账。

阻碍五:难于逾越心里“那道坎”

有创业的想法固然好,但是各种各样的阻碍让很多人放弃了这样的念头。这也成为了医生心头的另一个阻碍,退堂鼓。事实上可以看出,敢于自己当老板的医生,多半都是颇有名气的资深医生。大多数公立医院医生仍然希望过着“背靠大树好乘凉”的生活。

很多医生表示,在还没有成为大牛之前,创业只是一个梦想。创业不仅需要医疗技术,更要有管理能力、财务知识、经营经验等,很多医生认为自己并不具备一颗能折腾的心,也不是个冒险家,因此尽管羡慕那些走出体制发展得顺风顺水的同行,但对于自己来说,创业或许是十年以后要考虑的事。

经验:创业成功人给后人的财富

崔玉涛:医生创业也应做好本职医疗工作

2015年2月5日,北京崔玉涛儿童健康管理中心成立,弘晖资本以出资500万美元成为其A轮投资方。儿科医生崔玉涛出任这家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及首席医疗官。在接受采访时崔玉涛表示,医生即使跳出体制创业了,也不能忘记自己是医生这个基本事实,不能为了为了成立公司而做一个特殊的自己,也不要为了增加粉丝数量去写微博。只有在业务上要精益求精,踏踏实实,才能有所收获。

在崔玉涛看来,机会是留给又准备的人的:“当各方面条件成熟了,自然有投资方拿着钱来找你,而不应该是时机尚未成熟,你揣着自己的材料去找投资方。”无论是开诊所还是创办健康管理中心,医生还是应尽可能地去做好本职的医疗工作,即使当了老板,在经营和运营等方面也是“门外汉”,这部分工作不如交给专业的人去处理,这样合作就显得更加契合,也更能发挥各自的优势。

于莺:医生开诊所,比想象中难得多

从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到淘宝店主,再到美中宜和妇儿医院综合门诊CEO,坐拥百万粉丝的于莺每一次身份转变都被热议。从脱下公立医院白大褂的那一天开始,于莺几乎一刻也没闲过。前往台湾考察全科模式,熟悉法规政策,去各个城市选址、到递交材料给相关部门,折腾了一多年的女超人无不感慨:在当下,医生开诊所,比想象中要难得多。

最终于莺放弃了最早独立创业的想法,选择了以合伙人的方式入股美中宜和。在她看来,一个医生离开体制去创业,只是让自己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而已。

欧阳晨曦:每一步都需要小心谨慎

欧阳晨曦是武汉杨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武汉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投资者向他的公司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支持仿生材料人造血管的继续开发。

经过一番创业,他总结的经验是,一个想创业的医生一定要有勇气面对体制内领导和同行的非议;要有能够面对很多次失败可能的心理素质;除了医疗技术,财务、管理、融资等都要学会;要面对更多的抛头露面;在医疗行业创业,绝不允许“试错”,每一步都需要小心。

张强:中国医生创业的“土壤”还不完善

医生集团的创办人张强或许是很多医生心目中的偶像。他打造的这个医生集团,就是想成为所有自由医生的“娘家”。但创业初期的种种阻碍还是让他对现在的医生创业环境表示担心。在他看来,创业者要所面临很多风险,包括个人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是否足够,如何突破法律上没有规定或是规定比较模糊的部分,如何架构一个团队并维持运转等,同时还要面对质疑等等,都说明”并不是中国医生创业的绝佳时机。

或许,我们应该感到欣慰,因为从目前释放的政策信号来看,医生创业作为一种全新的探索,符合政府所倡导和鼓励的方向。而且,有这些前辈和过来人的谆谆教导,相信未来医生创业的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

(环球医学编辑:余睿智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