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医生生存状况”应为新医改重要方向
2015-04-16
282

医生本应该是一个高大上的行业:收入高、受尊重、很体面。但近些年来,医患纠纷高发,红包、回扣等负面事件不断,医生超负荷工作成常态,健康状况堪忧。百姓对医生的评价、医生的自我价值感双双下降。中国医生生存现状令人堪忧,国外的医生是否也面临同样的囧境?应如何改善医生的生存环境?

中国医生的职业现状:收入低、超负荷工作、健康堪忧、执业环境每况愈下

在很多人眼中,医生在我国是高收入阶层。但是来自医界内部的声音却并非如此。在医院内部,大多数医生认为他们的收入与社会其他阶层相比是不公平的。

最近,一项针对中国各地5900名医生进行的调查发现,医生的月薪从最低不到3000元到8000元不等。三级医院医生月薪达到8000元以上的只占10%,68%的医生月薪在3000~8000元;一级医院60%的医生月薪在3000元以下。截至2011年10月底,中国拥有三级医院1353所,二级医院6507所,一级医院5367所。这意味着中国绝大部分医生的薪资水平,不仅难说是高收入,很多人甚至是中低收入。

同时,专业的医疗网站曾对2000多位医生做过调查,近八成医生每天工作8~12个小时,18%的人曾连续工作48小时以上,50%的医生工作日平均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不足两小时,超过50%的人从未享受过年假。

由于精神压力和劳动强度大,加上长期接触病原体和药物,医护人员的免疫力都会下降,腰椎突出、膝关节髌骨软化、胃溃疡等职业病的发病率很高,工作强度偏大的急诊科甚至曾有多位护士流产。北大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白文佩介绍,自己曾参与了2009年2月~2011年8月开展的北京注册护士健康调查研究项目,对北京市20家医院1686名40岁~55岁在职注册护士进行更年期健康症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北京中年注册护士37.83%有更年期综合征,逾八成护士感到疲乏。

与此同时,执业环境却每况愈下。在城市三级医院中,58.1%的医务人员认为近年来社会地位降低了,59.5%认为患者信任程度降低了,53.2%认为执业环境差,92.7%认为有防范患者的必要性,仅有32%的医务人员表示愿意为病人尝试有风险的技术。

这部分反映了中国医生生存的现状。与此同时,对百姓进行的调查也显示,仅20.80%的人认为医生是“白衣天使,很光荣”,43.61%的人称这一行业“费力,但不讨好”。

美国从医之路更加艰辛

中国医生生存现状令人堪忧,国外的医生是否也面临同样的囧境?在美国,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其必须经历比中国医生更为漫长、艰辛的道路。

首先,只有本科学士毕业才有资格报考医学院。有志学医的学生,除了在大学阶段要选修医学预科课程外,还必须保持各科成绩优异,接下来还要在激烈的申请竞争中脱颖而出。进入医学院后,一些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申请攻读医学哲学双博士学位,而这需要约7~8年的时间,总的就读时间主要取决于学生完成哲学博士论文的时间。因为双博士学位可以免除高昂的医学院学费。

其次,必须经过艰苦的实践。经过艰苦的学习,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获得博士学位。但成为正式医生之前,还须通过3个阶段国家行医执照考试,并需要做1年实习医生及至少3年的住院医生。住院医生可以说是医院里的苦行僧。他们的收入不高,每年在3~4万美元之间,可工作压力却令人咋舌。曾有人在做住院医生的第一年就有连续工作72小时、一周只睡20小时的经历,每天都是清晨5点上班。有资料显示,美国医生的平均寿命大约比普通人短10年。

最后,十年寒窗还有可能付诸东流。只有通过了住院医生实习,才算是真正地完成了所有学习。整个过程最少也要8年,多的达十几年,平均下来要10年左右。当这些读完所有课程的医生在找工作时,仍需面对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很多找不到工作的医学博士就此被迫改行,10年的辛苦付诸东流。

所以,正是这种残酷的竞争现实才衬托了美国医生崇高的社会地位。

中国医生成长缓慢

“过去,毕业生分到二级医院后,直接进科室。由于专业科室知识面相对窄,加上二级医院病人没有三级大医院多,医生临床实践机会相对少,因此一般需要成长四五年,再送到三甲医院培训后,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于布为说,“但是二级医院不可能把所有医生都送出去培训。这也是百姓看病不愿去基层医院的重要原因。”

“同一所大学的毕业生分到不同医院,若干年后就是不同水平。” 瑞金医院院长朱正纲说,原因在于以前没有建立国家层面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各地区、各医院“各自为政”,培养出的医生缺乏“同质性”。

在美国,一个医学生毕业8年左右,临床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程度;而中国医生呈现缓慢上升的成长轨迹——大概20至25年后,中美医生成长曲线基本汇合,这说明,我国医学院的培养质量并不差,差的是住院医师培训质量。“国内外的医疗卫生实践证明,医学毕业生成长为合格的临床医师,还需要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培训。”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黄红说。

期待改善中国医生的生存环境

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医生的成长之路虽然同样艰辛,甚至比中国医生的要求和成本还要高。但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之后,他们所获得的社会地位和回报是与医生多年的付出相适应的。在国外,医生是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美国医生的平均工资是公务员工资的2至4倍。其他发达国家也基本如此,就连刚毕业的医学生起码比工科学生薪水要高20%~30%。医生是令人尊敬的高收入职业在这些国家几乎从来没有被怀疑和动摇过。因此,在国外,医学堪称是精英教育,最好的学生才报考医学。所谓高素质、高风险、高回报才能使医学人才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才能支撑起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的健康医疗体系。

与国外一样,选择学医的同时就等于选择了高成本。而与国外不同的则是在国内医生并不是一个“高回报”、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据数据统计,社会对做医生的职业期望值近年来一直在持续下降。近10年来高考状元几乎无人选择学医。而身为医者,是否又希望“子承父业”呢?中国医师协会曾就此做过四次调查。在2002年首次调查中,不愿意自己子女报考医学院校的占53.96%;2004年第二次调查中,不愿意的占63%;2009年第三次调查中,不愿意的为62.49%;2011年第四次调查中,不愿意的为78.01%。

尽管有委屈、有抱怨,甚至想过“跳槽”,但中国仍有600万医生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履行着伟大的誓言。正是这份坚守让他们在遇到“非典”“奥运”“地震”“甲流”的时候能冲上前线,坚守的责任和学医的本能决定了他们能冲上去,而家庭、父母、孩子不仅管不上,甚至还有把病毒传染给家人的风险。一位儿科医生下班后再累也一定要骑自行车在马路上经过长途奔波才回到家,怕的就是把病毒带给家里年幼的孩子!

当一幕幕中国医生真实的生存现状被清晰地展现,当人们更多地了解了中国医生的这份坚守之后,难道我们不应该更期待新医改能把“提高医师社会地位”、“尊重医师人格和劳动价值”、“切实改善医师执业环境”作为本次医改的核心目标吗?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