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突破是中国医学科技发展的中心思想
2015-04-22
365

在医疗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学科融合的概念已经融入了医学的领域。如何利用各学科的优势和配合做出医疗科技的创新是如今中国医疗科技领域应该考虑的方面。在4月21日下午举办的“2015清华大学精准医学论坛”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曹雪涛首先提到了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这段讲话:“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别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对此,他除了深表赞同完,也感叹不已。

曹雪涛说,总体来看,中国的临床医学发展呈现出投入大、项目多、水平有所提高的状态。但由于国家科技体制的问题,医疗科技领域将在未来面临一系列的挑战。随后他就以大会的主题“精准医学”为例,阐述了我国在医学科技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需要改进的建议。

医疗系统的概念正在改变

事实上,早在2004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就曾经有文章提到过精准医学概念。这在当时是一个新的概念,也受到了追捧。在经过了数年的研究,2012年11月,美国医学科学院曾提出精准医学纲要,对精准医学的理念、内容、未来发展趋势有过描述,还对一个国家如何去组织提升整个医疗水平提出建议。与此同时,国内却对精准医学的概念不太感冒,付出实际行动的人也只有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家睿教授一人而已。所以说,对医学发展的嗅觉不够敏锐是现在国内医学科技的一个最大问题。

“医学科学到了一个发展阶段就有一个新概念。但是新概念始终离不开一个主题,即怎样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搭建真正好的医疗体系。”曹雪涛认为,任何一个新的医学概念的提出都只是一个推广或者说是归纳,可以从中看出现阶段大家更关注什么,是在寻找一个“利器”。医学系统已经不像以前一样,仅仅是被认为治病救人的工具了。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医学是可以涵盖一个人一生的学科。从出生前的基因测序,到死亡后的死因调查。人的生命甚至是延续都与医学息息相关。只有将这样的理念灌输给每个医务工作者,中国的医疗科技才会有方向,才会有进步。就像人们关注了基因测序之后开始研究精准医学一样。

对此,曹雪涛表示,“将来系统医疗的理念更宽泛、更适合现代医学的发展。”

多学科融合是医学发展方向

医学的发展具有个性化,但是离不开科学大家庭的推动。所以多学科融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主要途径,比如医学与IT、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融合。医学和互联网的交叉带来了很多可能,甚至可以预测未来病人就诊模式的改变。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医学领域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越来越多,在一些国际知名杂志如新英格兰杂志、柳叶刀和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发表数量甚至已经和英国旗鼓相当。“这说明中国的临床医学在不断发展,投入大、项目多、水平有一点点提高。”曹雪涛说。

与此同时,健康领域也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而成为近些年的热门。如何从医学的研究中探索出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成了未来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关系就此变得紧密。

曹雪涛称,“医疗是救人的,但是从更高层次来看,应该更强调预防,健康管理未来将会成为一种需求和趋势。国家应该花大力气去使人民健康不得病,而不是向得了病怎么治去发力。”

医学科学需要创新改革

曹雪涛认为,真正能够推动医学进展的不是概念的改变,而是极力自主创新,建立完善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只有在理清思路的情况下才能建立一个完善的创新体系,随后才会有政策引导、加强规划、统筹协调、健全体系、聚集人才等策略。

至于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四个原则。首当其冲就是改革创新,以管理机制创新为抓手,先易后难,逐步推进机构设置改革。其次要强化公益,保障全人口健康公益性、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强调布局的互补性,研究的连续性。第三是要整合资源,整合优化各类资源,以中央财政的增量投入带活存量投入,提升中央财政投入效率。最后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保障健康,以满足人口健康需求为牵引,联合协作拿出解决国家问题的技术和产品。

对于中国医学科学如何创新发展,曹雪涛也给出了宏观思考与建议,要注重前沿引领,突出交叉融合,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着力原始创新,落实预防为先,建立完善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培育人才队伍。

(环球医学编辑:余睿智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