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在每位到医院看病的患者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医生”:遇到的每一位医务人员都是真正的白衣天使,他们总是那么和蔼可亲、耐心,而且专业技术好,最好是手到病除。很遗憾,现实生活中还是会遇到不少的不愉快。对此,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主任医师段涛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对患者好一点有那么困难吗?
医院里形形色色的医生
在段涛院长看来,医院里有各种医生,“骑白马的不都是王子,穿白大衣的也不都是天使”。尽管医院一直在强调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地对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帮助大家更新理念,改善行为和态度,但是还是会有人对患者不那么友好。这是因为医院的员工是和任何一个行业一样,是由各色人等组成的,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段涛院长将医院的员工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类:心地善良,正能量满格
心地善良的人,热爱生活,精力充沛像充满电的小马达,每天的正能量满格;对人友善,无论是对同事还是患者,总是充满发自内心的关怀,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把自己的专业当事业去做。遇到这种人做同事,是你上辈子修来的福份。
第二类:有职业操守,但偶尔态度不好
普通人,做医生护士是职业,有职业操守,职业的微笑虽然不会像发自内心的微笑那么灿烂动人,依然会让人觉得舒心。当然,遇到不顺心的事,他也会态度不好,这种职业素养是需要不断的培训和强化的。对于这类人,更多的是需要表扬和鼓励,推动TA们“提升”,TA们往往会自己遵守制度和要求的。
第三类:只为养家糊口,经常面无表情
普通人,做医生和护士是为了养家糊口,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由于个人修为、家庭教养以及培训的不足,经常面无表情,板着脸,有时会不耐烦,出口会伤人。这类人更需要系统的强化培训,只要管理放松,就会回到原形。对于这类人,做得好了,需要表扬和鼓励,但是更多的是要靠制度的约束来防止其“下坠”。
第四类:Mismatch错配,难以改进态度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类人就不说了,你应该想像得出是什么样子,他们基本上是属于很难改造或不可改造的。这类人其实是不适合医疗行业的,是所谓的“Mismatch错配”,早点离开去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行当,对他自己、对患者、对同事或许都是件好事。
段涛院长介绍,去审视一下做得好的服务性行业,大家会发现,除了有非常好的培训体系和强大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文化以外,TA们往往有一个多数由第一类人组成的很好的员工团队。Recruit the best people,keep them,and make them happy(招聘最好的人,留住他们,让他们开心)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
对服务的高标准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同时还要有服务要求的底线:你可以不用每天微笑,但是决不能对患者态度恶劣,恶言相向。对患者好一点真的有那么难吗?
医院文化建设进行时
相由心生,拥有根植于内心的修为和发自内心的善良,即使不笑,别人也能感受到那份温暖。因此,最强大的服务管理手段就是文化建设。段涛院长认为,在多数医院,目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强有力的、根植于员工内心的、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文化。
2、没有很好的服务体系,也缺乏系统全面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规范的培训。
3、在员工招聘时,没有很好的人格与性格评价体系,没有办法选择出最适合做医生护士的人员,不少根本不具备“天使人格”要求的人被招聘进了医院,这对医院管理者和他本人来讲都是一种折磨。其根本原因是好学生愿意学医的少了,医学院和护理学校招人时只看成绩,所以在医学这个崇高的行业中,什么人都有,社会上是什么样的人员组合,医务人员就是什么样的组合。
4、没有很好的淘汰机制:理论上院长可聘用和解除任何不符合条件和严重违反纪律的员工,但是为了维稳和减少麻烦,很少有公立医院的院长敢这么去做。
5、大环境的影响:整个社会大环境中有不少不好的风气,医务人员的待遇与付出不匹配,医务人员被打、被骂、医院被冲击是常态,医务人员被打被杀也经常见诸报端。就是天使也无法改变这个现实,也会有泄气的时候。
医院正在做1、2,正在尝试做3,对于4、5无能为力。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没有best,只有better。作为医生,您是否可以改变些什么?即使大环境一时间无法被轻易改变,但或许一个微笑就有意想不到的力量。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