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士缺口大 走近不一样的“白衣天使”
2015-05-13
406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里,产房内除了孕妇还有两类人:医生和护士,但其实产房里还活跃着助产士,她是自然分娩婴儿第一个亲密接触的人,被称为“不一样的白衣天使”。助产士=接生婆?错!如今的助产士不仅有本科生,还有硕士、博士,本科生毕业后年薪更高达20万元。由于目前仅产房助产士的缺口就有20多万人,毕业生十分抢手。

助产士张国英40年接生上万名宝宝

“深呼吸,手往上拉,脚往下踩实,使劲,宝宝的头露出来了,再来一次。”随着一声啼哭,成都安琪儿妇产医院蜀汉院区的分娩室里,一个小小生命被助产士张国英捧在手上。60岁的张国英已在助产岗位走过了整整40个年头,她接生的宝宝早已超过上万名。

“助产士就是产妇最大的支柱。”张国英说,陪伴产妇,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帮助减轻疼痛,时刻加油打气,助产士时刻预备着从接生婆、急救能手到心理医生等角色“变身”。“我们面对的是产妇最痛苦的时候,让她们坚持下去,安全分娩,就是我们要做的。”

怀孕生子,很多人都能想到产科医生,对助产士却知之甚少。“产妇频繁宫缩,动产后,就会送到待产室,这时助产士就开始接手了。”张国英说,助产士会时刻观察孕产妇的生命体征,甚至表情、一举一动,“很多产妇痛到最后,表情呆滞了,这时就要警惕,她有可能力量消耗太大,也有可能出现了酸中毒等并发症,如果没有发现,后果很严重。”

如果顺利,分娩一个宝宝可能几小时,但不顺利可能会超20个小时。“12个小时是常态,我们陪伴在产妇身边的时间至少七八个小时。”张国英作为一名资深的助产士,她上班的时间都是根据产妇的需要调整,三更半夜接生是常有的事。“一个晚上最多时接生过8个宝宝,一刻也不能停。”

肩周炎、颈椎病、腰肌劳损是助产士常见的职业病。“全程几乎都是弯腰站着,有时候还要帮产妇按摩减痛,有时候辅助产妇分娩,有时候产妇胎盘出不来,我们还要用手去拿出来。”张国英说,有时候连续接生几个宝宝,最后累的腰都直不起来,脖子也很僵硬。

不仅如此,分娩过程中遭遇“意外伤”也不少见。“产妇痛到烦躁不安,不时会拳打脚踢,被踢中划伤也是常有的事情”张国英说,手背被抓的青紫,羊水沾到脸上的事情经常发生。

“像我这个年龄还活跃在临床的在全国都不多见。”张国英坦言,当前助产士的匮乏,已成为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关键原因之一。“我以前很多同学眼睛不好,身体不好的都退休不干了。”

现状

据悉,我国目前存在围产护理人力资源短缺、内部结构不合理、人口和地理分布不平衡等问题,国内医院仅产房助产士的缺口至少有20万人。中国目前助产士与生育妇女比例为1∶4000,与发达国家的1∶1000差距悬殊。

“有经验的助产士更是稀缺,至少需要积累几年的经验才算合格,毕竟接生是将2条生命交托在我们手中。”张国英对于自己从事了这么多年的工作依然保持着热情。医院很多同事都亲切地叫她“张妈”,每当有新妈妈拉着自己刚会说话的宝宝到医院来见到她都会上前给她打招呼——快喊张婆婆,是她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这个时候觉得很幸福,特别的有成就感。”张国英说:“趁着现在还在一线工作,还得把我这么多年的经验传递给更多的年轻助产士们,让他们快速成长起来,去守护更多的‘小天使’。”

助产士干的活儿,比护士专业,比护士辛苦,但职称评定和工资待遇方面和护士却差不多。助产士多被当做护士来使用,国内大多数高校和医院也没有正规地对助产士加以培养。正因如此,本科学历助产士就相当抢手。

今年1月,一名助产士8小时接生11个宝宝,累倒在产妇身边,让人心疼。

时代的飞跃更新了人们的外表与思想,女性生产的历史一路艰难走来,颠着小脚奔走于乡间小路的接生婆已载入史册,但对人类来说最自然的分娩方式却亘古不变。

在我们日渐完善的医疗体系中,依然有一群女性,在医院的产房里延续着接生婆的使命。她们全天候穿梭于待产室和分娩室之间,不仅听胎心、测血压、胎心监护、观察产妇宫口扩张度,还要照顾产妇饮水、饮食、心理疏导、专业解释,甚至为产妇端屎端尿,但她们很少获得赞美,常常被忽略,甚至受误解。

她们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生,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护士,却在分娩室里处理着医生和护士都可能面对的多变复杂的情况。

她们被称为助产士,是女人一生中最艰难时刻的最亲密伙伴,也是最接近爱与生命本质的人。

虽然,每天她们开启无数生命的律动,让宝宝呼吸自由的空气,她们也最先聆听婴儿那第一声响亮的啼哭,更被称为“迎接生命降临的天使”,但是这背后也藏着无奈和心酸。产妇分娩疼痛时,她们常常成为发泄的对象,人手的紧缺也让她们无力应对与日俱增的产妇。

然而,正如她们自己所说:只要,亲爱的孩子,你哭了,只要,伟大的母亲,你笑了,我们助产士的心就安了。生命这首歌,她们用信念去唱,生命这首诗,她们用奉献去吟诵。

可以说,虽然科技日新月异,但我们仍找不到一个安全无痛、接近自然的生孩子方法。或许,助产士的工作,就是尽一切可能,无限接近这个方法。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