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政府试图推动的“多点执医”受到冷遇,不被鼓励的“会诊”走穴却热度不减。到底是医生不务正业,还是想象中能够“提升医生待遇”的政策不足以体现医生的市场价值?据悉,上海三甲医院医生在基层医院会诊酬劳至少5000元起步。而相比于会诊,多点执医不仅有备案、登记等复杂程序,收入也势必面临着监管,高达上万的会诊费用根本不可能被管理部门接受。
医生多点执业: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所谓医师多点执业,是指允许医生受聘于多家医疗机构行医。在新一轮的医改中,“解放医生”成为了一个热门词汇,医生待遇不高被剑指为公立医院以药养医、医疗腐败的根本原因。医生多点执业的试行,被认为给提高医生待遇提供了可能。
5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将会进一步推进多点执医,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医生待遇。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据调查,一线医生对多点执业接受度并不高。
一组数据可以加以佐证。浙江自2012年2月1日试行医生“多点执业”以来,一年后在相关机构登记“兼职”的医生仅有44名。
“我们周围有一部分医生对多点执医的呼声很高,一方面是多了一个选择,另一方面也有利益驱动的因素在里面。医生并不反对多点执医,但真正去做的人很少。”在已经试点多点执医的浙江,一位公立医院的医生告知记者。“临床工作本来很多,本职工作已经很难做完,绝大部分的医生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另一位公立医院医生如是说。
医生“私下会诊”越来越流行
据悉,工作繁忙并不是“多点执业”遇冷的真正原因。因为在繁忙之余,医生们总能挤出时间外出进行一些收入颇丰的“会诊”。三甲医院医生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会诊”的灰色地带,或许是他们对多点执医不热衷的另一个原因。
刘一(化名)是上海知名三甲医院的一名外科主治医生,与很多外科医生一样,他每天都很忙碌:工作日,每天早上七点多上班,查房、坐诊、手术;而在晚上和周末,除了陪孩子和一些必要的应酬外,更重要的事情是外出“会诊”。
目前各大医院的会诊方式分为“合法途径”和“私下会诊”两种方式,前者通过医院与医院之间来协商安排:基层医院提出会诊需求,通过双方医务科的对接落实到三甲医院相关科室,再指派医生前去就诊。但这种方式程序非常复杂,并且每次给医生的补贴在300~500元,医生也不愿意做。现在这样的合作越来越少,多数是一些合作的“面子工程”。
与此相比,医生私下会诊越来越流行。私下会诊不需要通过双方医院,病人或者基层医院的主治医师通过私人关系邀请大医院专家,双方对病情进行确认,认为有会诊必要就可以进行,会诊地点多在基层医院。刘一做的便是这样的私下会诊。在上海的三甲医院,这是多数主治医生的常态。“对于一些优秀的医生,会诊才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刘一说。
在风头正劲的大健康领域,医生的工资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风光。作为一个苦读八年拿到博士学位、临床经验超过八年的外科医生,刘一每月全部到手的收入也只有一万元左右。而这在三甲医院里已经算是不错的待遇了。“一些知名三甲医院的明星医生,有住别墅的、开豪车的,其实主要依靠的都是会诊的收入。”刘一说,他所了解的上海一位心血管方向的顶尖级专家,出场费达到五位数,周末一天甚至穿梭于两三个地方进行会诊手术,“常常一台手术还在进行,车子就已经在楼下等着接他去下一个地方。”
不少一线医生坦言,相比于会诊,多点执医不仅有“备案”、登记这样的复杂程序,收入上也势必面临着监管,高达上万的会诊费用根本不可能被管理部门接受,医生们自然更愿意参加像会诊这样方便、高收益的医疗活动,尽管这并不合规。
私下会诊:如果出了医疗事故,谁来买单?
当然,这种灰色会诊也存在风险。作为一场并不经过双方医疗机构的“灰色交易”,如果出了医疗事故,谁来买单?
“如果出事了,一般是基层医院的医疗机构负责,因为这些医院也想与这些专家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树立口碑。而专家所在的医院其实对于这样的会诊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医生资源现在很紧张,医院不会为了这样的事情失去紧缺的专家资源。”刘一说。
有专家认为,只有让医生成为社会人,多点执业和自由执业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目前的多点执业只是领导的良好愿望但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希望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早日实现医生自由执业,让病人和医生都有更多的选择,这才是医改的方向。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