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少医生而言,当医生是要实现自己心中救死扶伤的志向。但工作后却发现,医生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还要忍受各种暴力伤害。此时,是否就要因为这些而放弃自己的初衷?成长需要经历和磨练,尽管医疗环境不尽如意,但这构不成我们放弃的理由。
工作累导致一些儿科医生“逃亡”
当医生,既要管好临床,又做好科研,工作量大,任务重,经常加班,少有休息日,这些问题在急诊、儿科、外科医生中尤其严重。
在高风险、高强度,低报酬的压力下,一些医生甚至为了自保,频频跳槽。此前,有报道称,福建厦门市多家医院的儿科医生出现集体离职现象,有的儿科病房甚至空无一人。许多一级公立医院甚至部分二级公立医院都取消了儿科。
儿科医生荒愈演愈烈,造成的最终后果就是患儿无处就医。许多医生希望医改能认识到这一问题。
暴力伤医事件引发反思
近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紧张,暴力伤医事件频发。5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通报,去年发生杀医伤医事件155起。
对于医患纠纷引发的暴力伤医事件,许多人表示,希望有关部门加大依法严惩的力度。也有人认为,我们应该正视医患矛盾背后的问题。网友“精神科啊乱”认为,“医患纠纷涉及的原因真的是方方面面,只希望都能彼此多一分理解,都能站到对方的立场想一想。”
仅靠严惩不是解决医闹的根本之道。需要进一步推进医改,破除医疗系统的一切明里暗里的垄断,让医生的精力都放在医治患者上,如果医生护士的服务态度改善了,患者享受到了了更好的服务,花费更低的价格,自然就会心平气和。
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是无法避免的,一旦发生,患者和医院都需要找到合理公平的解决途径。因此,有必要健全完善第三方沟通和协调机制,作为缓冲地带,畅通医患的沟通诉求。
5月25日,浙江温岭杀医案凶手连恩青被执行死刑。连恩青罪有应得,但其折射出的医患关系值得我们反思,连恩青的悲剧可能与手术后造成的空鼻症有关。其精神上的痛苦可能大于身体疾病带来的痛苦。医务人员不仅要重视患者身体的状况,更要重视起精神上、心理上所遭受的痛苦,要学会抚慰患者精神上的痛苦。
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大部分医生并没有退缩,而是仍在坚守,因为患者多、收入少、受委屈,并不能构成放弃的理由,越是困难才越凸显出人的价值,也许在段时间内医疗大环境还不能改变,但是我们可以从自身的改变影响到周围的人。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